陶宗仪$看了朱元璋的书法,再看溥仪的书法,高下立现

俗话说:字是一个人的门面。在过去字写的不行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哪怕是民国时期的军阀们,多数也能写得一手好字。历代帝王中,喜好书法者不在少数。但是帝王书法也有一个好坏优劣一分,大凡开国帝王,书法恣意纵横,不受拘束;末代之君往往笔力薄弱,气势不足。
康有为评朱元璋书法:雄强无敌
这里以明太祖朱元璋、清宣统溥仪为例,一起探讨些书法之趣。之所以把这两个人拿出来对比,一则是明太祖是开国之君,但是亡于清朝;溥仪则又是清朝的末代之君,这样的两个皇帝对比起来很有思考意义。





陶宗仪$看了朱元璋的书法,再看溥仪的书法,高下立现
文章插图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幼家贫,放过牛,当过和尚,四处流浪数载,所接受的教育时间非常短暂。参加红巾军以及自立门户后,一直带兵打仗,只能于戎马倥偬之间挑灯攻读、练书。
由于年代久远,朱元璋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不多,因而往往被人所忽视。披阅朱元璋遗留书法,他尤以行、草书见长。朱元璋前半生都在动乱与战争中度过,行、草两书书写起来方便、省时,倒也符合他的人生轨迹。
朱元璋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副书法作品是写给在前线部将的一封信,后世又称之为《大军帖》。此封信的背景是当时朱元璋已平定南方各路豪杰,大将徐达、常遇春正领兵全力攻打蒙元。前方战事激烈,敌人望风而降,如何处置这些官员,以及打仗过程中防止敌人夜袭,朱元璋在信中事无巨细,说得明明白白。





陶宗仪$看了朱元璋的书法,再看溥仪的书法,高下立现
文章插图

这幅书法页末有“朱”字花押,藏印有“永瑢”、“张珩审定真迹”等5方,永瑢是乾隆皇帝的第六子,工诗擅画,有很高的的艺术鉴赏能力。大军帖有其印章,真实性是无疑的。
朱元璋写此信时,大明刚成立,朝廷多事,北方战事纷纷,因而写得比较随意、自然,并没有刻意雕琢。整幅书法看起来纵横有象,笔笔见锋见棱,似有杀伐之气,帝王气势毕现,有别于传统帝王浸染二王书法的温文尔雅之气,体现出不拘一格的风格。元末明初学者陶宗仪评价朱元璋的书法是“神明天纵,默契书法”。





陶宗仪$看了朱元璋的书法,再看溥仪的书法,高下立现
文章插图

如果说陶宗仪因与朱元璋处同一时代,慑于皇权,有拍马之嫌。那么不妨看看晚清时期康有为的评论,他在《广艺舟双楫》说:“明太祖书雄强无敌”,自是公允之见。
溥仪书法:名师指点,虽漂亮无特殊
满清自入关后,向来重视对皇室子孙的文化培养,哪怕是溥仪退位后,在皇宫里仍有数位翰林院老师随侍左右,每日教习古文与书法。溥仪有四位老师,分别是陈宝琛、陆润庠、朱益藩、袁励准,均是当世大学问家,书法也很好。四位帝师之一的朱益藩擅长欧体、赵体和柳体。被誉为“中华第一门”的“新华门”匾额书法就是他书写的。





陶宗仪$看了朱元璋的书法,再看溥仪的书法,高下立现
文章插图

每日得名师指点,溥仪的书法又能差到哪里去。从溥仪留下来的书法作品看,他是有一定的欧体功底的。客观而言,但是溥仪的书法好虽好看,却无特色,受馆阁体影响很大,捺法不成此其一,笔力柔弱,去乾隆远之又远。几乎是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看起来很漂亮工整,但是看过后很快就会让忘记,没有辨识度,难称得上是艺术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