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西厢记接受史研究》
基于此 , 笔者认为 , 《西厢记》中的崔、张二人虽然获得了“终成眷属”的大团圆 , 但促成这种结局的主动力不在于人性深层的强大欲望 , 而是各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 崔、张二人的忠贞不渝 , 红娘的推波助澜 , 老夫人面对既成事实的无奈退步 , 多种力量的碰撞便铸成了“终成眷属”的大团圆 , 换言之 , “终成眷属”不过是以婚姻的外壳让崔、张二人的行为由“越礼违法”走向了“守礼合法” 。
从元杂剧《西厢记》到二人转《大西厢》 , 东北民间艺人不仅以“丑旦共舞”的二人转表演形式让“西厢故事”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得以传播 , 而且也对原故事的主题进行了民间化解构与创造性重构 。
首先 , 二人转《大西厢》通过弱化老夫人的伦理权威、文化权威实现了对《西厢记》主题的民间化解构 。
所谓民间化解构 , 即以富于东北地域文化色彩和体现关东农民审美情趣的视角对原故事的主题进行解构 。 从《西厢记》到《大西厢》 , 老夫人形象的“戏份”减少了许多 , 而且其权威性明显弱化 。
其一 , “存在性”的缺失是老夫人伦理权威弱化的直接表现 。 《西厢记》中的老夫人始终存在于“西厢故事”的发生地——普救寺 , 老夫人与崔莺莺这种近距离的“共处” , 无形中便强化了老夫人作为伦理权威的“震慑力”;而《大西厢》中的老夫人却远离普救寺 , 明显表现出“存在性”的缺失 。
本文图片
《大西厢》vcd
试看《大西厢》中的这段唱词:
旦:回文再表崔家庄 。 崔老夫人身得病 , 崔莺莺为母许愿来降香 。 带领着红娘把庙进 , 是一前一后到佛堂 。 崔莺莺要念碟文表 , 和尚请出小张郎 。 ”
老夫人身在崔家庄 , 而崔、张爱情故事的发生地却在普救寺 , 这种距离感的增大使老夫人作为伦理权威的价值表征明显弱化 。
其二 , 重要情节结构的简化是老夫人文化权威得以弱化的重要体现 。 我们知道 , “白马解围”是王实甫在《西厢记》中用两折戏的篇幅重笔描摹的关键情节 , 而“郑恒突现”则是《西厢记》在“大团圆结局”即将出现时候设置的一个“波澜回转”式的矛盾冲突 , 这两个情节直接引发了老夫人的前后两次“赖婚” , 而赖婚的重要武器是礼教 , 老夫人以捍卫礼教作为赖婚的重要筹码恰恰是其作为文化权威的价值表征 。
因此 , 《西厢记》中“白马解围”和“郑恒突现”的情节 , 从某种程度上讲均是强化老夫人文化权威的情节铺垫 。
本文图片
《西厢记在当代戏曲舞台上的传播与重构研究》
从《西厢记》到《大西厢》 , 这两个情节被大大简化甚至干脆被删除:“白马解围”的情节被一笔带过:
丑:张君瑞一见告白又急又恨 , 忙把告白揭下墙 , 文质彬彬难上阵 , 搬请好友来帮忙 。 请来了白马将军叫杜确 , 战败了孙飞虎五千贼兵归了西凉 , 没敢再兴殃啊!
“郑恒突现”的情节则完全被删除 。 这种由繁到简的转换 , 除了使“西厢故事”更适合二人转相对简单化的表演形式外 , 更重要的作用还在于 , 这种转换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弱化老夫人作为文化权威的价值表征 , 弱化捍卫礼教与反礼教两种力量之间的冲突 , 进而实现《大西厢》对《西厢记》故事主题的民间化解构 , 即由着力展现反抗封建礼教的“情礼之争”到尽情渲染富于民间情调的“女爱男”的故事 。
- 朱之赤!元未明初书法家俞和楷书《前后赤壁赋》册页
- 真迹!日本藏《陈眉公真迹》书法册页,细细揣摩真精彩!
- 观复博物馆#范曾认为米芾《研山铭》是假的!网友神评:错不在范曾,错在米芾
- 书画师#《金虎纳福·新年迎春》——名家王全三
- 小楷#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清代成亲王小楷《洛神赋》欣赏
- 读后|庆九的书写——《九寨凝眸》读后
- 他是我的荣光&强推!制服情缘文,《红尘滚滚滚》《他是我的荣光》都又甜又精彩
- 清明&宋词之前最美的一首《蝶恋花》,意境美,韵味足,是词坛千古名篇
- 边读|【小荷·书山阅】本周六绘本分享《漏》
- 薛宝钗|薛宝钗如此擅长调解,为何无法宽慰李嬷嬷?要惊动王熙凤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