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西厢记》邮票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是身份高贵的相府千金、聪明漂亮的大家闺秀 , 张生是风流潇洒的文生公子、饱读诗书的卓异之才 。 这种角色定位决定了杂剧舞台上的演员 , 其行为模式和言语模式要符合这两个形象的内在特质 , 即演员要完全化身于聪明漂亮的大家闺秀和风流潇洒的文生公子 , 这也决定了元杂剧《西厢记》必然要采取“才子佳人”式的抒情诗剧的表演风格 。
作为“佳人”的崔莺莺执着忠贞而又含蓄矜持 , 作为“才子”的张生主动多情而又略显酸腐 。 试看张生初见莺莺 , 惊艳于莺莺美貌时的唱词:
【上马娇】这的是兜率宫 , 休猜做了离恨天 。 呀 , 谁想着寺里遇神仙!我见他宜嗔宜喜春风面 , 偏、宜贴翠花钿 。
【胜葫芦】则见他宫样眉儿新月偃 , 斜侵入鬓边 。 (旦云)红娘,你觑:寂寂僧房人不到 , 满阶苔衬落花红 。 (末云)我死也!未语人前先腼腆,樱桃红绽,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 。
【幺篇】恰便似呖呖莺声花外啭 , 行一步可人怜 。 解舞腰肢娇又软 , 千般袅娜 , 万般旖旎 , 似垂柳晚风前 。
本文图片
年画《西厢记》
张生惊艳于莺莺的美貌 , 初次相见时细致入微的“打量”绝好地定位了张生“多情种”的特质;而那种被莺莺的美貌娇艳冲破心理防线而“欲死”的表现 , 却又让他在多情之余平添了几分酸腐 。 唱词对人物性格的展现可谓恰到好处 。
再看“长亭送别”时 , 崔莺莺的唱词:
【端正好】碧云天 , 黄花地 , 西风紧 。 北雁南飞 。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 , 怨归去得疾 。 柳丝长玉骢难系 ,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 马儿迍迍的行 , 车儿快快的随 , 却告了相思回避 , 破题儿又早别离 。 听得道一声去也 , 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 , 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张生的离去给莺莺留下了好多悬而未解的“疑团” , 这两段唱词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莺莺此刻的心境:既有对张生“去而不返”的忧虑 , 又有对张生“远赴他乡”的牵挂 。 对张生执着而忠贞的爱和眼前的生离死别 , 让莺莺异常痛苦 , 可相国小姐的身份又让她把这种难耐的痛苦寄托在眼前的景物中 , 因此这两段唱词非常符合莺莺的性格特质 , 以含蓄内敛的抒情传达出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 。
从元杂剧《西厢记》到二人转《大西厢》 , 其表演风格发生了质的飞跃 。 二人转不同于元杂剧 , 它是一种不太成熟的民间小戏 , 舞台上一丑一旦表演“叙事兼代言”的故事 。
本文图片
二人转《大西厢》vcd
但值得注意的是 , 二人转中的丑、旦角色并不是来源于戏曲表演中的丑、旦角色 , 而是源于东北大秧歌中的上装(旦)与下装(丑)构成的“一副架” , 东北大秧歌在表演的过程中并不满足于上、下装的互舞和丑、旦角色的表演 , 以一对丑旦角色表演一个故事 , 来丰富大秧歌的内容 。
东北大秧歌中的故事表演 , 并不是上装(旦)、下装(丑)完全化身于故事中的人物 , 而是采用模拟、戏谑的方式进行表演 , 因此 , 当东北大秧歌中的上、下装“一副架”被“劈出来”成为二人转舞台上的一丑一旦后 , 其模拟、戏谑的表演风格也自然成为了二人转的表演风格 , 即二人转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不是化身于剧中人物 , 而是先进入丑、旦的角色 , 然后再以丑、旦的角色模拟剧中的人 , 使剧中人物被涂抹上丑、旦的感情色彩 。
- 朱之赤!元未明初书法家俞和楷书《前后赤壁赋》册页
- 真迹!日本藏《陈眉公真迹》书法册页,细细揣摩真精彩!
- 观复博物馆#范曾认为米芾《研山铭》是假的!网友神评:错不在范曾,错在米芾
- 书画师#《金虎纳福·新年迎春》——名家王全三
- 小楷#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清代成亲王小楷《洛神赋》欣赏
- 读后|庆九的书写——《九寨凝眸》读后
- 他是我的荣光&强推!制服情缘文,《红尘滚滚滚》《他是我的荣光》都又甜又精彩
- 清明&宋词之前最美的一首《蝶恋花》,意境美,韵味足,是词坛千古名篇
- 边读|【小荷·书山阅】本周六绘本分享《漏》
- 薛宝钗|薛宝钗如此擅长调解,为何无法宽慰李嬷嬷?要惊动王熙凤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