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同与狂欢之下:“XX文学”背后的文学危机

“咱就是说 , 一整个爱住了 。 ”
“听君一席话 , 胜似一席话 。 ”
“丫头 , 我想闯进你的生活 。 ”
“真羡慕你们戴眼镜的人 , 看上去文质彬彬的 。 我每天都熬夜打游戏 , 躺着看手机 , 但是双眼视力还是5.0 , 一点儿也不近视 。 ”
……
继2020年“凡尔赛文学”走红后 , 微博、抖音等社交网站排浪式地出现“废话文学”“发疯文学”“咯噔文学”和“丫头文学”等热潮 。 以往的“XX体”发展成“XX文学” , 各种各样的网络新梗泛滥流行 , 当下的人们不仅在虚拟世界使用这些“黑话” , 甚至在现实生活的交谈中也不假思索地蹦出“yyds”“咱就是说”“绝绝子”等热门词汇 。 诚然 , 在现代复杂社会的高压和焦虑下 , 人们轻易接受这种消弭了严肃语言的表达方式也无可厚非 , 作为一种幽默轻松的消遣 , 人们可以在这种片段化的表达和感叹中得到些许安慰与喘息 。 然而当非正式的“梗文化”被冠以严肃的“文学”之名 , 其背后蕴藏的文学危机值得我们观察与反省 。
文学乃是人学 , 是世海沉浮、冷暖悲欢的映照 。 互联网上存在的梗文化流行语固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 但无差别的情绪宣泄、碎片化的沟通交往和批量雷同的表达方式则必然不是文学 。 “XX文学”层出不穷 , 其重点早已不在“XX” , 而在于“文学”二字 。 “文学”成为网络信息社会社交媒体上的一种表达方式和样式体裁的代称 , 这种扩大解释或许是文学意涵的贬值 , 又或许是文学审美的整体衰退 。
当今文坛 , “知名作家”不少 , 但“知名作品”却屈指可数 , 一些作家对名气和销量的追求和对世俗审美趣味的过度迎合盖过了对创作优秀作品的意志和决心 。 比起20世纪白话文文学的欣欣向荣态势 , 今日文学作品对历史经验的回顾、对当下现实的反映 , 以及对未来的寓言和启示似乎都稍显愚笨迟钝 。 文学作品的内在道德伦理观念也趋于仿古 , 不加分辨地承继老旧的思想 , 在剧变的时代缺乏先锋的价值观探索 , 致使大多作品无非旧瓶换新酒 , 除去形式的部分 , 剩下的便是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的内核 。 如此一来 , 即便是年轻的一代 , 对文学的认知也不由地停留在20世纪 。 彼时的“先锋”“新潮”或是“经典”如今都上了年纪 , 有了年代感 , 以至于当今人们对文学的陌生更进一步 , 对其的敬畏却更少一分 , “文学”一词反而遭到戏谑和滥用 。
与“XX文学”对自我生活的过度关注不谋而合的是当今文学对个人经验的过度书写 。 与个人权利的扩大与个人主义的兴盛相关 , 当下的文学似乎更加关注自身的生命体验 , 更加深入地探讨自身对世界的认识和见解 , 无限放大个体的感受 , 并以己为中心去审视周边的生活与人事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 如此创作出的作品实际上是一种作茧自缚 , 仅从个体经验出发必定无法把握时代的样貌 , 也难以写出“他人”的多重面相和复杂情感 。 近几年的新兴文学作品多有此种弊病:人物斧凿痕迹重 , 情节设置生硬 , 有大量的内心描写(实则为作者的独白) , 但又因阅历不够 , 知识背景匮乏 , 对生活的感知能力不强 , 所以在创作时臆测猜想 , 凭借转手了无数次的材料和刻板印象去书写 , 以致文学作品脱离现实 , 虽有华丽辞藻和精妙结构 , 但仍会显得虚假造作 。
|雷同与狂欢之下:“XX文学”背后的文学危机
本文图片

或许有人将这种文学所面临的危机怪罪于网络时代新媒体和自媒体的迅猛发展 , 不过在无数的以机械降神和反转爽文为主题的网络文学中 , 也还是会出现有如《繁花》一样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 。 媒介的更新绝不是文学作品衰颓的理由 , 而文学作品也不能因此与大众划清界限 , 只成为圈内人的狂欢和自娱 。 文学拥有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 能够影响人们的审美与认知 。 好的文学作品必然能够影响一代人 , 而有毒的文学作品则会毒害人们的思想和审美 。 低俗的文字并不代表是接地气的 , 无脑的文学也并不是对大脑的按摩和放松 , 而是有如饮鸩解渴 , 不仅让精神日益颓丧 , 也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 大众之所以对“XX文学”过度拥趸 , 也许也是对文学的认知产生了偏差 。 与其对大众的审美进行批判 , 不如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 , 以此来唤醒和提高大众的审美 。 因为真正崇尚“真、善、美”的文学作品一定会具有感染人心的力量 , 也一定有影响人们审美趣味的能力 。 正如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作的一首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