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雕塑的故事》
作者:安东尼·葛姆雷 /马丁·盖福德
译者:王珂
版本: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8月
致敬辞
雕塑是什么?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与艺术史学者马丁·盖福德围绕这个问题 , 展开了一场持续18年的对话 。 在他们眼中 , 雕塑是坚实的物质 , 也是光线的虚空;雕塑是定格的当下 , 也是时空的流动;雕塑是对死亡的沉思 , 也是旺盛迸发的生命力;雕塑是想象力的承载 , 更是一种行之于物的思维方式 。 他们的谈话主题 , 跨越了地域、文化和语境 , 将历时千万年的雕塑创作联系在一起 , 通过阐述“雕塑是什么” , 进而叩问“人类是什么”这个更为宏大的命题 。
我们致敬《雕塑的故事》 , 致敬它对雕塑艺术所能蕴含的复杂情绪与多元审美而做的深入探索 , 也致敬它为雕塑艺术所能触及的悠远时间与广阔空间而做的大胆开拓 。 正如作者葛姆雷所说 , 在这个虚拟数字时代 , 雕塑依然是我们质疑世界的重要方式 。
答谢辞
《雕塑的故事》一书是由两位亲密的朋友以对谈的形式呈现的 。 葛姆雷作为雕塑家 , 语言风格非常生动 , 富于诗性和意象性 , 且着重于创作与欣赏艺术的直观体验;而盖福德作为研究者 , 语言精准凝练 , 引经据典 , 信息量非常大 。 这二人可说旗鼓相当 , 相得益彰 。 不同于以往的雕塑史 , 这本书每一次的对话 , 都是以一到两个核心概念或者关键词为中心展开 。 最重要的是 , 这本书大大拓宽了雕塑的概念 , 把雕塑定义为一种行之于物的思考方式 , 雕塑家以空间的语言来探讨人与宇宙的关系 。
这本书的翻译工作 , 主要在2020年年末至2021年年初进行 , 当时正值新冠疫情发展严峻 , 我困居海外 , 居家避疫 , 这本书的翻译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慰藉和支撑 。 我非常感谢《新京报》的评委以及广大读者对本书的认可 , 希望以后有机会以更成熟、更优秀的译作来回馈大家!谢谢!
——王珂(译者)
这个人
新京报:此前你是否关注过葛姆雷的雕塑作品或盖福德的艺术评论?可以为中国读者介绍一下他们吗?
王珂:我与这两位都有联络 。 葛姆雷鼎鼎大名 , 他的作品在英国经常可以见到 。 比如我曾到过英格兰东北小城盖茨黑德亲眼见到他的名作《北方天使》 。 这座钢铁天使翼展超过50米 , 通体锈红 , 是这个地区工业化历史的缩影 。 雕塑微微前倾 , 站在它脚下 , 既有一种隐隐的压迫感 , 又像是正在被它拥抱 , 使我深感震撼 。 他的作品着重探讨人体与空间的关系 , 往往装置在开放场域中 。 他在当代艺术中影响很大 , 曾被评为“英国文化界最有影响的百位人物”之一 。 盖福德近些年因为一系列高质量的论著而名声大噪 , 最著名的应该是初版于2013年的《米开朗琪罗——史诗人生》一书 , 被许多人认为是近年来最重要的“米学”著作 。
这一年
新京报:2021年是被疫情阴影笼罩的一年 , 国际旅行几乎停滞 , 英国尤其受到奥密克戎的影响 。 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之下 , 在你看来 , 《雕塑的故事》一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发或希望?
王珂:我想 , 至少有两点值得我们深思 。 首先 , 本书对于雕塑的核心定义是“一种形之于物的思维方式” , 着重探讨的是人体与空间的关系 。 疫情前 , 我们习惯了在外部世界自由地位移 , 习惯了在私人与公共空间之间自由地穿梭 。 疫情暴发之后 , 国际交通停滞 , 日常交通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 身体与空间的关系以及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关系被重新定义 , 让我们得以从头思考“何处容身”、“到哪里去”的存在性问题 。 而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案例 , 告诉我们这些问题在人类历史上从始至终都居于核心位置 。
- 山顶上的金字塔|傅兴文新作《山顶上的金字塔》,写给爱情、理想与时间的情书
- 大千!极目苍穹 超以象外:张大千青绿山水杰构《李检法定林萧散图》
- 隋斜谷#《雪中悍刀行》中的陆地剑仙,真正达到这个水平的只有三位
- 年度|《雕塑的故事》:在数字时代,雕塑依然是我们质疑世界的重要方式|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
- stmutfpc1800&《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出版
- 新年,干杯@米旦‖现代诗《新年,干杯》
- 群舞@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在海口上演
- 北京|北京花树|孙郁
- 老舍|“老舍京味文化节”启帷
- 老人|耗时9年!66岁重庆老人绣出24米长《清明上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