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冯骥才线上说“年”送“福”:怀着对生活的热爱,享受和创造年的文化( 二 )


敬一丹@冯骥才线上说“年”送“福”:怀着对生活的热爱,享受和创造年的文化
文章插图
由于人们对年的情怀和期许太深,对来年生活的期望太切,为了满足年心理,大量应时的物品全冒了出来,比如春联、福字、年糕、剪纸、年画、花灯、给老人戴的绒花、给孩子的压岁钱等等。冯骥才先生特别提到年画,他曾牵头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对年画的普查,发现大大小小40个产地,收集到年画数据库里一万多种年画,“恐怕还不到民间年画的百分之一。人们用无数的年画来安慰自己的心灵。”年画里有大量吉祥图案,既包括寿桃这类的象征图案,又有蝙蝠这类的谐音图案,这些无穷无尽富有才华的创造,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再如春联,冯骥才先生提到敦煌藏经洞里曾发现一幅唐代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从那时至今1200多年来出现了不知多少名联佳句。围绕着年产生了无数的创造,而这些创造都来自人们对生活的情感。冯先生不由得感叹:“我们中国人太会生活了,把一个自然的日子变成文化的日子,使故乡故土故人都升温了。人们用红色表现热烈喜庆,要吃好吃的,要穿新衣服,要用吉祥话语相互祝福,所有人都笑容满面,平常生活里的向往,都在这一天实现。年是一个放大的日子。在年的日子里,现实被理想化,理想又被现实化。年真是中国人一个伟大的创造!”
在冯骥才先生看来,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我们的文化遗产需要被人们深刻认识,唯此才能产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在临近讲座结尾的时候,冯骥才先生又从密集的年俗文化创造里,举了一个例子——福字。中国人对吉祥幸福的那么多向往,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招财进宝、终岁平安、生男育女、丰衣足食……都用一个福字来表达。于是“福”字成了最美好的、意味无穷的汉字,“它就像个灯泡,平日里显得很平常,可一到过年就通上了电,变得光芒四射。没有人能够拒绝福字。”
敬一丹@冯骥才线上说“年”送“福”:怀着对生活的热爱,享受和创造年的文化
文章插图
说到福字,冯骥才先生想起很多年前曾与敬一丹一起逛天津的年货市场,发现一种指甲盖大小的小福字。冯先生让敬一丹猜一猜,这种小福字用在哪里?敬一丹说,一定是用在新东西上。她猜对了,是贴在电脑上。用这个例子,冯先生说明一个道理:民俗是老百姓创造的,只要人们过年的心理不变,在不同时代就会与时俱进,不断产生新的创造。
【 敬一丹@冯骥才线上说“年”送“福”:怀着对生活的热爱,享受和创造年的文化】就像天津老百姓在疫情中用幽默化解烦恼,“到处曲苑杂坛”。无论什么时候,碰到什么情况,只要有年的盛情,就能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创造出各种方式,把年过好。(杨扬 图片提供:冯骥才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