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松!从“视觉那城”到“城市之外”,他们用画笔深情描绘“喜欢上海的理由”

徐明松!从“视觉那城”到“城市之外”,他们用画笔深情描绘“喜欢上海的理由”
文章插图

在波澜壮阔的城市化进程中,起源于农耕文明的中国山水画如何表现现代都市?昨天在芊荷艺术空间落幕的“城下——那边风景海上四人展 ”,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本次展览由徐明松策展,共展出何曦、洪健、白璎、邵仄炯作品30余件。四位上海画家以各自的理想性构筑他们的“视觉那城”和“城市之外”,他们的绘画风格和表现题材各不相同,作品有着不同的面向,但都表达了各自对城市的观察与记忆,调性都跟上海城市文化息息相关。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否直接表现上海,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喜欢这座城市的各种理由。为此,展览期间特别举办了两场艺术对话,邀请业界专家畅谈人与城市的关系以及对城市文化的观察与思考等深刻话题。
采访人员看到,四位艺术家喜欢上海的理由虽不尽相同,但有相通之处。不同年龄的人、生活在不同街区的人都能在画中找到共鸣。 以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洪健为例,他喜欢画上海的建筑,笔下的上海西区老建筑带着浪漫或某种哀伤的气息,他画市中心的老城厢则透露着一种回忆与感叹。“上海的城市历史与文化积淀中有着相当独特的魅力、活力甚至魔力。虽然我描绘的是比较具体的建筑和街景,但我更想表达的是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内涵。”洪健说。
徐明松!从“视觉那城”到“城市之外”,他们用画笔深情描绘“喜欢上海的理由”
文章插图

在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徐明松看来,在洪健的上海故事里,能够看见画家对于这座城市的历史与当下所寄寓的深情回望。他善于为干净利落的画面渲染一层情绪色彩和文学意象,寻求并构建起一种“场景美学”,让上海的过去与当下在画中交汇。“他的作品里没有人,但我们可以感觉到人的存在。”
“我五六岁时从北京来到上海生活,是上海这座城市成就了今天的我。”艺术家何曦如是说。在《标本》系列里,他模仿了倪云林、石涛、八大山人、文徵明等人的技法,将他们的山水花鸟独立地摆放于玻璃罐中。事实上,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一个符号——玻璃,代表了艺术家对城市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看法——在上海,人跟人的交往讲究分寸感。
徐明松!从“视觉那城”到“城市之外”,他们用画笔深情描绘“喜欢上海的理由”
文章插图

生于上海、长于上海的白璎是上海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他将自己对于这座城市的熟稔与思考,化作对都市里女性的观察与表现。其笔下的都市女性透析出一种与生活的疏离感,她们在时尚与古典、世俗与超迈之间游移、彷徨和摆荡,寄寓了对这个城市意象的隐喻和象征。
徐明松!从“视觉那城”到“城市之外”,他们用画笔深情描绘“喜欢上海的理由”
文章插图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邵仄炯虽然画的是最具传统意趣的山水画,但他尊崇经典又不沉溺于经典的迷思;他与古为徒,又站稳今人立场;他解读经典,再用自己的想法去演绎。他不会自我设限,有如这个城市的性格一样开放包容。因而,在他的作品里有一种超越和消弭时间的渺远感和间离感,让观者在遁入浩茫时空的同时又返顾当下。
徐明松!从“视觉那城”到“城市之外”,他们用画笔深情描绘“喜欢上海的理由”
文章插图

“这四位画家都没有按照老路走,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分明看到后现代艺术对他们的影响。”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涌豪认为,按照传统的路数处理艺术已经远远不够,生活赋予艺术家更多的可以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画家在传统笔墨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尝试,这也正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包容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