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人#清代开了112科,为何会有114个状元?多出来的两个人是谁?

科举时代,状元是个稀缺品种,每一科只有一名状元。但是我们发现清代自入关后,共开112科,却出了114名状元。也就是说,其中有两科是有两个状元的,一科两状元这种现象,自科举制诞生后十分罕见。
旗人#清代开了112科,为何会有114个状元?多出来的两个人是谁?
文章插图
清入关后,第一次开科取士是在顺治三年,这一年参加会试的,大多是明朝的举人,该科的状元是山东聊城人傅以渐,因此他被称为大清开国状元。
【 旗人#清代开了112科,为何会有114个状元?多出来的两个人是谁?】需要注意的是,顺治三年、五年的两次会试,清一色都是汉人而无旗人。这是因为八旗以骑射为本,右武左文,清王朝得天下,更是仰仗八旗劲旅之武功。故顺治入关后,尽管很快颁诏令开科取士,但却以天下未定,八旗尚须征战为由,不准八旗子弟应试。
顺治八年,举行入关后第三次会试,且这个时期天下基本大定。所以大臣建议,准许满洲、蒙古、汉军子弟应试。因此从这一科开始,旗人与汉人一起参与了科举考试。
旗人#清代开了112科,为何会有114个状元?多出来的两个人是谁?
文章插图
不过,旗人以马上得天下,论起文章学问来,却远远不及汉人,如果同场竞技,旗人胜出的几率必然很小。故朝廷加以区别对待,降低旗人的考试难度,称为“满榜”,而汉人科举则称为“汉榜”。
从相关记载来看,旗人科举的难度十分有限,规定考翻译汉字文一篇,若是不识汉字者,作满文二篇。不像汉人那样,要考四书文、经文、策、论一类的。
在录取方面,旗人的录取比例也很大。顺治八年的会试,规定取满洲25名、蒙古10名,汉军25名。表面上看这个数字并不多,事实上,这一年参加会试的旗人很少,加在一起还不到一百人,所以进士录取率在60%以上。
旗人#清代开了112科,为何会有114个状元?多出来的两个人是谁?
文章插图
顺治九年举行殿试,这一科殿试也就出了两名状元,满洲正黄旗人麻勒吉为满榜状元,邹忠倚为汉榜状元,分别授予翰林弘文院修撰。顺治十二年,再次举行会试,满洲正白旗人图尔宸获满榜状元,汉榜状元为史大成。有清一代,实行满榜、汉榜双轨制,也就只有顺治朝这两科。因此,清代112科,也就出现了114名状元。
那么自顺治十二年之后,为何就没有满榜状元了呢?说起这个问题,还略带有搞笑的色彩。清初时期,八旗子弟惟重军功,对科举取士实在是提不起什么兴趣。
这种情况让朝廷很尴尬,顺治九年、十二年的两次满榜科举,旗人报名的人非常少,人数一少整体水平也就上不去,尤其是顺治十二年这一科,报名人数比录取的人数还要少,这让朝廷情何以堪。
旗人#清代开了112科,为何会有114个状元?多出来的两个人是谁?
文章插图
此外还有一层原因,就是当时的旗人文化水平与汉人的差距实在太大,很多人根本都不懂汉字,就是满文也是个半吊子,因此只要能将一篇满文翻译成汉文的,就能通过考试,所以也叫翻译进士。
顺治朝实行的满汉分榜制度,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所以自顺治十五年开始,就取消了八旗科举。到康熙继位后,不再有满、汉榜之分,八旗子弟与天下士子一体应试,合为一榜。
三藩之乱时,朝廷停开乡会试,之后再度恢复。这一时期,由于入关年久,不少旗人钻研学问,整体水平比顺治朝时略有提升。为了照顾这些旗人,康熙帝令他们与汉人一体参与考试,并在中额之外,给予旗人一些名额。
旗人#清代开了112科,为何会有114个状元?多出来的两个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