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释疑|传统笔墨?时代精神——读盛欣夫《书画释疑》之七( 二 )


书画释疑|传统笔墨?时代精神——读盛欣夫《书画释疑》之七
本文图片

大潮之赐 180x96cm
那么“审美情感”是什么呢?伟大的俄国革命家普列汉诺夫从原始人的最初艺术——狩猎图 , 精辟的阐述了“审美情感”产生的过程 , 他说:“当狩猎的胜利品开始以它的样子引起愉快的感觉 , 而与有意识地想到它所装饰的那个猎人的力量或灵巧无关的时候 , 它就成为审美快感的对象 , 于是它的颜色和形式也就具有巨大的和独立的意义”(《没有地址的信 , 艺术与社会生活》第137页)这段话表明了审美情感的两个要素:
其一、引起“审美快感”是它的“样子”——“它的颜色和形式也就具有巨大的和独立的意义” , 换言之 , 就是我们审美的对象是事物的具体的“样子” , 倘若离开了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 , 审美的“快感”就不存在了 。 在《谈“正好之”》一文已有所及 , 这里不多赘述了;
其二 , 关键的是人们的“审美快感”是“与有意识想到它所装饰的那个人的力量或灵巧完全无关的” , 也就是说 , 当它与捕猎者捕猎的目的性和行为“完全无关”时 , 它才成为“审美的对象” 。 可以说 , 艺术家在审美创作过程中是排斥了“功利”的目的性的 , 至少没有“有意识的想到” 。 这与盛先生倡导“聪明人不事叫卖 , 艺术家不谙商道”(书画手札之九十》)的道理一脉相承的 。 如果一个艺术家满脑子装的是“方先生” , 何以能“喜怒哀乐 , 尽情流露……自由浪漫 , 潇洒自然 , 忘掉烦恼 , 书写自己”(笔墨札记之八十八)从而享受那“艺术”的“快乐”呢?(笔墨札记之八十八)不妨假设狩猎者的情感尚逗留在捕猎充饥的“欲望”或舌尖美味的“满足感”上 , 尽管也会出现某种情绪的“冲动”和“快感” , 那只是功利性的 , 为满足生理的欲望 , 绝不是艺术创作的“审美快感” , 好似婴儿饥饿的“啼哭”不会把它当作贝多芬《田园交响曲》来欣赏一样 。
书画释疑|传统笔墨?时代精神——读盛欣夫《书画释疑》之七
本文图片

秋水 66x45cm
盛先生号“鱼公” , 与“鱼”有着特别的情感 。 我相信盛先生创作“鱼”的时候 , 决不会是受那“鱼”的美味的冲动 , 否则他就不是美术家而成了美食家了;而同样 , 欣赏画作的人如果对画中的“鱼”只要存有一点点“舌尖上美味”的快感 , 那么他必定无法享受盛先生在画中表露出来的对“鱼”的“审美情感”——“和风摇曳蒹葭 , 轻舟牧耘江花 。 舟子圈圈点点 , 年年悠悠室家 。 ”
这幅“看似江湖之景 , 都为双鲶题句” , 盛先生说:“舟子有如画人 , 或有所思 , 或有所意 。 ”这里的“舟子”即是作者 , 他的“思”和“意”就是我们民族几千来的“年年有余(鱼)”的“梦” 。 盛先生说:“国人讲吉语 , 讲祝福”“年年有余(鱼) , 就是百姓曾经的梦想” 。 盛先生肩负“百姓的寄托” , 以我们民族特有旳“水墨文化”的艺术形式“激励着人们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 (笔墨手札之九十七)这就是盛先生与“鱼”的“真情” , 也就是盛先生以水墨书画高举“流露真我”大旗的内核吧!
为此 , 盛先生所言的“流露真我” , 就是在水墨书画中流露他的“有益于人类” , “激励人们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之真情而非当今艺界的不良之风——“滥情” 。 要“流露真我”就得把修心养性置于首位 , 盛先生的座右铭就是:“修心、养性、立品、立志是书家、画家的基本条件 , 也是毕生之修养 。 ”(笔墨手札之廿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