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科学;纪录片|《宇宙》:太空美学与究天人之际

《宇宙》是系列纪录片 , 近日被引进到中国视频平台播放 。本片的主角是宇宙 , 讲述了宇宙的起源、发展 , 预测了宇宙的未来 。它的影像制作过程很独特 , 不仅仅利用了CG技术 , 还利用了天文望远镜所捕捉的画面 , 因此具有非凡的视觉力量 。而它使用地球上的自然景观来模拟外太空中的某些物理事件 , 或是引起某种联想 , 或是作为一种隐喻 , 这一点也是很特别的视觉策略 。作为一部科普纪录片 , 如何将类似于霍金《时间简史》中的文字内容进行视觉转化 , 如何营造其太空美学 , 其实是难度极大的问题 , 做起来很不容易 。

宇宙;科学;纪录片|《宇宙》:太空美学与究天人之际
文章图片
资料图 白继开 摄
最近几年人文研究领域有一个重要的倾向 , 就是后人类主义思潮的流行 , 这个思潮影响到电影领域 , 包括电影研究领域和电影创作领域 。在研究领域 , 它与科幻片的研究相结合 , 出现了大量关乎后人类主义的学术话语 。这部以宇宙为主角的纪录片 , 似乎颇为切合当下时代的文化气息 。而《宇宙》中所展现的壮丽的画面 , 与科幻片中的场景可以形成对照 , 习得这些物理原理和科学知识 , 可以提升我们对科幻片的鉴赏力 , 因此对科幻片研究来说 , 《宇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当然 , 对宇宙的了解不仅仅关乎后人类主义、后人文主义 , 也关乎人文主义 , 因为关注宇宙和天体 , 向来对于人间的事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或者指导意义 。古代人仰观天象 , 生发出系统的哲学思想 , 这样的思想路径 , 其实曾经中西皆然 。中国古人看到星宿的位置不对 , 就预测到人间将有灾祸发生 , 而就英语中灾难(Disaster)一词的词根来分析 , 灾难来自于星体和天体(aster)的失序或错位(dis) 。可见中西都曾经有过“天人感应”的思路 。而中国古代哲学在这个方面是更为发达的 , 究天人之际 , 曾是古代哲学家和文学家的重要功课 。
纪录片《宇宙》的一个重要思路 , 其实也是究天人之际 。它一共五集 , 分别名为“太阳源起”“异星世界”“银河探秘”“黑洞家族”“万物伊始” 。《太阳源起》讲述了人类如何观测太阳 , 太阳的产生与未来的灭亡 , 太阳对于整个银河系尤其是地球的意义 。《异星世界》主题是“寻找第二颗地球” , 2009年 , 开普勒望远镜在银河系以外寻找类地行星 , 最后发现了200亿个类地行星 。这些行星表面可能存在液态水 , 因为要有生命孕育 , 必须先有液态水 。但就本片的观点 , 对于类地行星上是否存在生命 , 它不持乐观的态度 。因为地球需要46亿年的稳定的环境来孕育生命 , 而其他行星上大多充满动荡 。“46亿年的稳定 , 虽然有恐龙灭绝之类的事情发生 , 但是地球仍然能够找到完整的生命链 。”它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到人类生命之形成的极端偶然性 , 也因此让我们内心升起获得生命的感恩之情 。
“太阳将自然法则投射到地球上 , 并且呈现了如此华美的表达 , 比如你和我 , 还有我们周围的一切 。”我们的生命是宇宙给予的 , 太阳的产生和恒定的照耀让生命发育 。但是太阳也会在50亿年后逐渐变得微弱 , 最终毁灭 。而地球在太阳消失之前就消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