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黄俊山老师学艺三年后 , 张俊显又拜面塑大师王燕和何晓峥为师 , 对面塑技艺的表现形式、面材料的科学处理等方面均有较深入的研究 , 同时加强了对面塑渊源、发展理论材料的总结与收集 , 并进一步进行探讨研究 , 自学了大量美术理论书籍及中外古典名著 , 从理论上提高了自身文学修养 。 后来听说天津有位“泥人张”的作品十分传神 , 张俊显便又搭火车去天津 , 观摩学习“泥人张”的技法 , 并巧妙地运用在面人的制作过程中 , 使面塑作品更加传神、色彩更为考究 。
“面塑艺术作为一种民间工艺 , 传承下来非常难 。 ”张俊显说 , 以前 , 面人是“短命的艺术” , 夏天捏好 , 第二天就会生一层白毛;冬天时 , 几天后就会龟裂 , 很难保存 。 但他最开始请教师父时 , 师父并不愿直面这个问题 , 师父说:“如果面人做出来能保存很久 , 那我们吃什么?”
但张俊显认为 , “这项艺术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断了 , 应该传承下去 。 ”只有传承 , 艺术才能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 请教了面塑大师王燕再加上自己琢磨 , 张俊显在面团里添加了蜂蜜、甘油和防腐剂 , 经过无数次实验 , 面人终于不酥不裂 , 即使用力捏都捏不坏 。 其保存寿命更是由几天得以延长为三十多年 。
走进奥运村 , 展示传统面塑艺术
2008年 , 受北京奥组委的邀请 , 张俊显要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到奥运村向外国友人展示中国传统面塑艺术 。
接到邀请的那天张俊显激动得一晚没合眼 。 现如今张俊显的书柜里 , 还摆着他当时进入奥运会和残奥会的证件、北京奥组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给他的“中国故事 北京2008年奥运会奥运村中国民族民间手工艺制作展示”证书 。
此项活动是中国民间文艺家直接参与奥运、服务奥运 , 面对面与各国运动员交流的唯一项目 , 也是北京奥运村商业街内唯一的文化展示与表演项目 , 成为了奥林匹克运动史上中国首创的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交流活动 。
据张俊显回忆 , 奥运会还未开幕 , 他们就进入奥运村工作了 。 在进入奥运村之前 , 他把要捏面人的面团提前备好 。 每天早上5时起床 , 6时出发 , 他戴着奥组委发给他的证件 , 别提多自豪了 , 坐公交、地铁都能免费 。 “到奥运村 , 吃完早餐 , 8点30分就正式‘上岗’了 。 ”
张俊显说 , 在那里 , 他一方面现场制作面人 , 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宾朋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魅力 , 同时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 。 在为期一个多月的展示中 , 奥运会和运动员们给了他不少创作灵感 。 在奥运期间 , 他还制作了“奥运冠军”系列面塑作品 , 对于每一个拿了金牌的运动员 , 他都用面塑现做一个真人小像 。 “运动员往这一站 , 我半个小时就能仿照他的长相捏出一个面人来 。 ”很多外国运动员和教练看到他的作品后 , 都连声称赞:“very good!”
也是在这一年 , 张俊显的面人艺术进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成为一名传承人 。
将面塑艺术带进课堂 , 教孩子们捏冬奥吉祥物
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后 , 又唤起张俊显的创作欲望 , 他开始琢磨着做一系列关于冬奥会的作品 。 他用超轻黏土创作出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的形象 , 并带着它们走进中小学的校园 。 在他的手中 , “冰墩墩”打着冰球 , “雪容融”踩着双板在滑雪 。 “我是在用我的寓意 , 来欢迎参加冬奥会的各国运动员 。 ”张俊显说 。
- 孩子#小学生的脑洞有多大?“课本涂鸦”走红,网友:除了学习啥都行
- 短篇小说&汪曾祺:“人间送小温”(中国经典作家在海外)
- 中国传统文化!龙滩子街道关工委开展“把爱带回家——送法到家 让孩子健康成长”活动
- 翡翠|关于翡翠的“10大色种”,你知道哪些?快来饱饱眼福吧
- 陈思和!第一套对“海派文学”明确予以定义的大型丛书!50卷“海派文学大系”在沪启动
- 南太湖文旅#“文化新地标”来了!湖州市非遗馆、南太湖文旅驿站正式开馆
- 计生协#博兴县店子镇开展“文化惠民进万家 迎春纳福送春联”文化活动
- 非遗#“冬奥有礼·约会天才妈妈”公益活动启动 让非遗在冬奥中活起来
- 历本袋#这场民俗活动不一般!非遗中满是“桐乡年味”
- 张店区人民政府&淄博非遗亮相玉黛湖,“非遗月”多项活动共迎虎年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