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新年俗登场,浓浓的亲情“虎虎”的年( 二 )


一夜连双岁 , 五更分二天 。 “不少地方 , 除夕晚上还有‘五谷围锅台’‘馍压锅’的习俗 。 ”张文艳说 , 除夕晚饭后 , 家庭主妇刷好锅 , 便在锅里放上两个馒头 , 然后在锅台上撒上一些粮食 , 以祈祷来年五谷丰登 。
大年初一的第一顿饭都是“喝汤”即吃饺子 。 有的地方烧火煮饺子 , 要用芝麻秸 , 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 , 日子越过越好 。 饺子要煮得多 , 必须有余 , 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 , 意在有余头 。
从大年初二开始 , 走亲访友便成为菏泽人过年的主要节奏 。 “平时不常走动的亲戚 , 过年要去看望 。 用篮子或巴斗盛上馍馍和花糕 , 步行去 。 ”张文艳回忆 。 而新媳妇回娘家也使得大年初二变得与其他日子不同起来 。 在大年初二这一天 , 新女婿被称为“新客(kei)” 。 在岳父家 , 新女婿要坐在主桌主宾的位置 , 并且所使用的碗筷等餐具都是双份的 。
初七“捏老鼠嘴” , 十五闹花灯
正月初七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 在曹县、单县等部分地区有早晨吃饺子的习惯 , 叫作“捏老鼠嘴” , 晚上不能点灯 , 据说是让老鼠娶媳妇 , 不要危害百姓 。
菏泽人还有正月初七送火神的习俗 , 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曹县桃源花供 。 据了解 , 在曹县桃源集 , 则有一种别具一格的祭祀火神形式——“花供” 。 “花供”是当地的人们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消灾祛病特有的祭祀供奉习俗 。 相传远古时期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 , 使人类以熟食为生 。 为了纪念他 , 人们尊称他为“火神” , 把农历正月初七定为他的生日 , 这便是正月初七祭火神的由来 。
曹县桃源集在过去 , 家家户户都要摆花供 , 或数家 , 或数十家请一火神像 。 后来逐渐演变成全村共同筹办 , 由村里统一组织人员雕刻、捏塑、摆花供 。
闹元宵、闹花灯 。 正月十五元宵节 , 注重“闹”和“玩” , 这一天 , 菏泽人常常开展玩狮子、玩龙、玩马戏、耍马叉、打铁花等活动 。
“二月二前都是年” , 不少菏泽人这样说 。 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 , 这一天常常舞龙、剃龙头 。 采访中 , 张文艳介绍在菏泽不少地方还有二月二“围囤”“围墙根”的习俗 。 所谓“围囤”是用草木灰围成圆圈的形状 , 中心埋上粮食 , 期盼来年五谷丰登 。 至于“围墙根” , 便是用草木灰撒在墙脚下 。 “围、围、围墙根 , 蝎子不蛰光腚妮;围、围、围锅台 , 蝎子不蛰光腚孩 。 ”张文艳对采访人员说 。
见“屏”如面 , “悄悄”过年
【春节|新年俗登场,浓浓的亲情“虎虎”的年】“过年 , 最鲜明的主题是‘团圆’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 , 很多春节习俗也随着改变 。 以前过年 , 出嫁的女儿要在婆家过 。 如今人口的流动迁移幅度大 , 独生子女多 , 一年能见上一面就很难得了 , 也就不再拘泥于固定的时间 。 ”张文艳说 , “前几天 , 娘在微信视频里给在北京工作的小妹说 , ‘北京那边也发生疫情了 , 要处处小心 , 要听党和政府的话 , 不要回家来过年 , 在微信视频里能看着说话就和在家里一样 。 ’”张文艳的母亲连续多年自订一份《牡丹晚报》 , 经常看电视新闻 , 关心着国家大事 。
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 , 自2020年春节以来 , 网络拜年、电话拜年已经成为“新年俗” 。 一些就地过年的年轻人在互联网上通过各种段子抒发着思乡之情和乐观的抗疫精神:“从前 , 乡愁是一张火车票 , 我在这头 , 故乡在那头;现在 , 乡愁是一张核酸检测证明 , 我在这头 , 故乡说:你先在那头吧 , 等疫情过了再回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