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静|春节前最后一部情感戏,到底是如何诞生的?( 四 )


这不仅仅关于职业规划 , 而是说在黄金的创作时段里 , 要反复待在一个剧本里三年甚至五年 , 有可能这个戏最后还夭折了 , 或者拍出来跟你想的不一样 , 这都属于正常的情况 。 所以你选择要进入什么很重要 。 我的答案是 , 它得是一个你非常喜欢的东西和世界 。
这几年 , 影视行业流行大数据的思维 , 不管是过度倚赖大IP还是有热度的演员 , 都不会达到预期中的市场效果 。 这也说明了违反创作规律的 , 结果就不会好 。
在2000年前后 , 有很多电视剧是精品 , 那个时候行业还是尊重编剧的 。 一个或者两个编剧会把一个剧本从头写到尾 , 我很尊敬的一些编剧前辈都非常的尽心 。
但这些年 , 大家都图快速地弄出一个剧 , 分工合作的情况多了 。 我听说有一个剧 , 总编剧把故事大纲写完 , 每一集写得非常详细 , 然后分包给别的编剧 , 编剧们从头到尾都没有见过面 , 没有深入地去探讨 , 在微信上就把这个工作完成了 。 我不能接受这样的工作方式 。
做编剧需要经验的积累 。 我曾写过一个电影剧本 , 2014年上映的《拆婚联盟》 , 豆瓣评分很低——4.5分 , 票房和口碑都不好 。 其实是我那个时候还没学会用走心的方式去写戏 。 态度真诚不意味着写得真诚 。 电影没有接上时代情绪 , 像《前任》系列这一点就做得很好 。 但这些问题不是你停下来去想就能想出来的 , 而是你往前走 , 继续写 , 过了一段时间 , 水平变高了 , 才能发现问题出在哪儿 。
柏邦妮
写到今天 , 我仍然有困惑 , 只要创作就会有困惑 。 但我明白了:最好的剧本是从心里长出来的 , 而不是凑出来的 。
现在我对自己的写作要求是:真实、准确、微妙 。 真实除了生活真实 , 也有艺术真实 。 微妙就是在准确的基础上生发出值得回味的东西 。
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王德峰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人思考的不是具有思辨性质的东西 , 不是如何去改造外部世界 , 而是思考生命情感 。 我也希望我写的东西里有人的生命情感 。
未来的十年 , 对我们行业来说不一定是很好的十年 。 但写东西的人有一点好 , 笔锋就是藏身之处 , 写东西这件事情本身 , 可以让你逃遁 , 能滋养你 , 也能给你慰藉 。 它提供了一个灵魂的栖息地 。
写作使我心里有一个锚 , 世事滔滔 , 但不至于叫我随风飘摇 , 这就足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