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岁|守岁迎年古诗八首:一夕变冬春,年共晓光新

【守岁|守岁迎年古诗八首:一夕变冬春,年共晓光新】守岁迎春古诗八首:春随斗柄回 , 酒醒即逢春
春节除夕夜 , 有着守夜跨年的传统 , 这种传统起源于何时呢?
纪年本来就是重大的事件 , 无论是先秦时代将过年定在农历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 还是自汉朝将新年定在了农历的一月开始 , 都是对普通人影响深刻的日子 。 年 , 意味着一个四季轮回 , 是结束也是开始 。
守夜的传统不用刻意寻找古书记载就知道 , 有年的划分 , 就会有守岁的传统 , 至少掌握着国家运行的统治阶层 , 此夜必会不眠 , 以报答命运的垂青 。
《吕氏春秋》 , 记录了先秦时代农历十二月必要的除疫仪式 , “命有司大傩旁磔 , 出土牛 , 以送寒气”周朝皇帝会命令巫师作法 , 宰杀土牛做牺牲 , 以送走冬天的寒气和瘟疫 。 通常这样法事 , 通宵达旦 , 昼夜不停 , 火把燃烧 , 这是除夕的最早来源 。 周朝以十一月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 在十二月的除瘟疫法事 , 是和新年分开的 。
但是到了汉朝 , 以农历元月作为新年的开始 , 农历十二月的除疫仪式依旧保留 , 和迎接新年合并 , 除夕连着新年 , 汉朝高诱注云:“今人腊岁前一日 , 击鼓驱疫 , 谓之逐除是也 。 “也就是汉朝的除夕夜已经形成 。 因为击鼓驱疫会连绵至晚上 。 次日就是新年 。
而汉朝的新年在农历一月开头 , 此时又有立春这样重要的节气 , 驱疫 , 迎春 , 迎年 , 这个夜从此热闹 , 从上到下 , 从统治阶层到普通民众 , 这个跨年夜不守也不行了 。
有人说守夜的流行起源唐朝盛在宋朝 , 可谓大谬 。 因为汉朝就是如此 , 新年前的一夜 , 辞旧迎新 , 冬去春来 , 篝火四起 , 歌舞不断 , 或祭或娱 , 感恩岁月 , 火光通明 。
守岁|守岁迎年古诗八首:一夕变冬春,年共晓光新
本文图片

”欢多情未极 , 赏至莫停杯 。
酒中喜桃子 , 粽里觅杨梅 。
帘开风入帐 , 烛尽炭成灰 。
勿疑鬓钗重 , 为待晓光催 。 “南梁 · 徐君茜《共内人夜坐守岁诗 》
这是南北朝的一首诗 , 写的人是梁朝湘东王的一个参军 , 算是不小不大的中阶官员 , 他除夕和妻子一起守夜 。 可见守夜的传统并非因为汉朝的覆灭而消失 , 反而三国两晋南北朝 , 无论何种政权下 , 都在自然延续 。
除夕夜真是欢乐多多 , 饮酒不停 , 那酒中浸泡着桃果 , 那粽子里包着杨梅 。 谁说粽子只是夏天吃 , 这除夕夜依然有包着杨梅的粽子 , 显示着物质的丰裕 。
半夜里忽然帘子被风吹开 , 烛火也烧尽 , 炭火都成了灰 , 但是夫妻两个人仍旧没有睡觉 。
为什么呢 , 妻子和他都打扮得整整齐齐 , 以明丽庄重的服饰等待新年 。
不要问为什么穿得这样庄重 , 头上的钗子仿佛沉重 , 女主人都有倦怠的神情 , 但是依然不睡 , 那是等待新年的太阳啊 。
以郑重的姿态迎接新春新年 , 这是风俗 , 更是虔诚的心意 。
守岁|守岁迎年古诗八首:一夕变冬春,年共晓光新
本文图片

”四时运灰琯 , 一夕变冬春 。
送寒馀雪尽 , 迎岁早梅新 。 “唐初 · 李世民《于太原召侍臣赐宴守岁 》
下行不过几十年 , 就到了唐朝 , 守岁的风俗自然流传 , 贵为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 , 在太原 , 依旧召集臣子一起守岁 , 当然隆重 , 因为必不可少的是皇家宴席 。
四季从头开始 , 又一年从玉管中飞出了春天的消息 。
只在这守岁的一夜之间 , 季节就变了 , 冬去春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