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黄河泥娃》是谁的回忆杀?大师揭秘:想象力不只是童趣

河南春晚节目《黄河泥娃》,到底是谁的回忆杀?60后、70后还是80后?这个问题有答案了。
2月2日(农历正月初二),大象新闻采访人员见到了节目中泥娃的“爸爸”,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赵恩民,实地探访了他的“红泥堂”工作室。
新闻记者@《黄河泥娃》是谁的回忆杀?大师揭秘:想象力不只是童趣
文章插图

【 新闻记者@《黄河泥娃》是谁的回忆杀?大师揭秘:想象力不只是童趣】自小有天分 生活中到处是灵感
“我老家以前就住在黄河边上,祖辈上就是捏泥人的。”赵恩民告诉采访人员。
1960年出生的赵恩民,是土生土长的郑州人。黄河边的生活场景、童趣游戏、街巷里的市井生活都是他的灵感来源。
“我从小就喜欢用泥巴捏些小鸡、小狗、飞机、坦克,九岁时看过阿尔巴尼亚影片《第八个士兵铜像》后,就能直接捏出来与影片里铜像相似的泥人。”
拉车的老头儿、拖拉机上的小孩儿、被“老鹰”抓住的“小鸡”...... 走进“红泥堂”工作室,千姿百态的泥人栩栩如生,定格的每个瞬间就像相机抓拍一样。
新闻记者@《黄河泥娃》是谁的回忆杀?大师揭秘:想象力不只是童趣
文章插图

还原古代技艺 凤凰山求得关键原料
“中原派的泥人,一定要选沉积多年的红胶泥为原料,它色泽红润、有粘性、有光泽、抗裂性好。”赵恩民的工作室取名红泥堂,就是来源于此。也正是因为追寻到了红胶泥,赵恩民才将失传已久的‘塑空’技艺还原。
“塑空”指的是用泥巴塑成一段段的“空心”泥胎,然后通过高超的制作技艺将其拼接起来,再在接口处使用衣纹、腰带等装饰品遮挡。“塑空”手法创作的泥塑人物,头和手都能灵活转动和互换,重量上减重约75%,改变了传统泥塑一旦成型不可改变的特点。每件作品都是手工制作,只有唯一,不可复制,堪称绝品。
“秦汉时期的兵马俑就是使用‘塑空’这一技法,这让兵马俑比实心俑减重很多,方便来回搬运,还让兵马俑具备了可以烧制的条件,这也是秦始皇兵马俑得以保存几千年的重要因素。”
20多年前,为了还原‘塑空’技法,赵恩民曾苦苦思索多方请教。有人告诉他可以翻模,但是他想保有自己指纹印记的泥塑作品,不愿手艺工厂化、批量化;清华美院的老师建议内放纸筒,但赵恩民认定“塑空”绝不能依靠其它东西做支撑。他自己也还尝试着先搭架子后塑泥,结果成形的泥人全部呈僵直紧绷之态,毫无灵动活泼之姿。
“会不会是原料有问题?”经过多方打听走访,赵恩民终于在荥阳地界又名“红泥山”的凤凰山一带的石缝和土层里,找到了一种可塑性、粘合度极高的红泥,令这一绝技重现人间。
新闻记者@《黄河泥娃》是谁的回忆杀?大师揭秘:想象力不只是童趣
文章插图

咱们要不把这些留下来 以后谁都想不起来了
“泥塑这个领域,北派以四大名著为蓝本,色彩鲜明,南派以戏曲人物为蓝本,俗称‘捏戏文’。咱们中原派泥人的特点是原汁原味贴近生活,我的作品就是展现中原地区的百姓生活。”赵恩民说。
河南春晚的节目《黄河泥娃》的造型,灵感都源自老赵小时候玩的游戏。他说自己是60后,但有很多游戏也延续到了80后的童年。比如斗鸡、骑马打仗,还有跳马。“我们都还记得‘杀鸡不要头’的说法儿,“你要给头伸出来,踢着可不怨我啊”。
新闻记者@《黄河泥娃》是谁的回忆杀?大师揭秘:想象力不只是童趣
文章插图

“现在的孩子们都没有那样的童年了,想见一点土都不容易,家长也会怕脏拦着。过去小孩都是在泥土中长大,翻滚着爬高上低,甚至光屁股坐到冰上,过去有个说法,老天爷会给小孩贴三年屁股!”赵恩民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