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刃&“所到之处,人马俱碎”的大唐陌刀,为何最终消失于历史?

最近看了一部历史记录片,名为《古代兵器大揭秘——唐代陌刀》。其中对于陌刀的讲解,令人印象十分深刻。《唐六典》中记载: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斩马,刀重十五斤,又名砍刀,长七尺,刃长三尺,柄长四尺,下用铁钻。马步水路咸可用。力士持之,以腰力旋斩挡者皆为齑粉。足以可见,陌刀不仅是瓦解骑军的利器,也是唐朝时步兵作战的不二之选,乃至就连水军也可用。(隋朝后期与唐初的陌刀最重将近五十斤,也有三十七斤的制式,后经过改良,到中唐乃至晚唐时,重量减轻至15斤左右。按照唐度量衡来换算,当时的1斤约等于现在的220克来,也就是说经过改良后的陌刀,大概重约15斤(今)左右。)造成作战用途如此广泛的原因,自然是因为陌刀足够长,按照上述记载,刀柄加刀刃,共一丈长,按照唐朝时的度量衡来换算,整刀长达近三米。试想骑兵冲锋时,面对手持陌刀,将刀刃连排竖起的大唐步兵,的确难以应对。【 刀刃&“所到之处,人马俱碎”的大唐陌刀,为何最终消失于历史?】
刀刃&“所到之处,人马俱碎”的大唐陌刀,为何最终消失于历史?
文章插图

可是问题来了,既然陌刀作用如此之大。为何至今我们没能在更多的史料中见到陌刀的记载?甚至也没有相关的历史文物出土呢?总结来说,原因共有三个。第一,价格高昂。相信这一点很多朋友肯定非常熟悉,陌刀的造价不菲,已是被各路历史高手吹破的主题,但我这里想要展开说一说。陌刀的价格高昂,不止是很多文章里所写的造价,比如“一把陌刀价值100贯”,还在于后期维护。因为陌刀的刀刃整体狭长,所以在步兵手持陌刀进行挥砍时,较易出现刀刃翻卷,乃至折断的情况,这也是为何大名鼎鼎的陌刀队,总是在阵中被排列在最后方,以求作战陷入困局时破阵所用。
刀刃&“所到之处,人马俱碎”的大唐陌刀,为何最终消失于历史?
文章插图

主要原因还是这一把把的陌刀,后期维护与修复起来的难度很大, 且耗费的钱财也不菲。即使是大唐巅峰时期的国力,陌刀队的人员编制也不过两万人,将这两万人说成是古代的特种部队也不为过,就好像现代战争中,将最先进的军事设备穿满全身的特种兵,一整套单兵装备下来,价格惊人。陌刀队也一样,纯冷兵器抗衡的古代战场里,陌刀本身的造价不菲,决定了要打造如此强大的一支军队,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支撑。这也是除了唐代以外,我们没能在后世见到关于陌刀记载的主要原因。第二,对于使用陌刀,有着较为苛刻的要求。根据《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三》里的记载,发展到中唐乃至晚唐,一把陌刀的重量,已经由隋末唐初时的三十斤或五十斤,减轻为后来的十五到二十斤。试想隋末或唐初时,但凡能够举起陌刀的士兵,臂力自然是十分惊人的,然而可持续作战的“续航能力”也会大大降低,因为如此重的刀,哪怕是天生神力,也不可能始终挥砍自如,早晚都有力竭的时候。《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三·张兴传》:举陌刀重五十斤乘城。贼将入,兴一举刀,辄数人死,贼皆气慑。为了尽可能发挥出陌刀的战斗效能,所以对于陌刀队平常的训练,以及最初的人员挑选,自然就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身强力壮,耐力持久,这些就是基本素质,在此之上,肯定是耐力更强,力气更大的人更有资格当选陌刀队的成员。然而,道理我们都懂,并非人人都是天生神力,一支常规军队的人员很好配备,但仔细想想,能扛得起重达五十斤的陌刀,还要在战场上挥砍自如,这种人才真的是凤毛麟角。所以退一步说,即使大唐有钱无限造陌刀,但能够配备的人员却有限,而且特种作战所配备的资源也是不同的,包括但不限于日常的训练费用,军饷开支,全身装备等等等等,每一笔单独算下来,好像也不高,但若是成建制的搞一整只军队,那可就变成天文数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