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忠厚传家久 , 诗书继世长 。 古人有劝学良箴:“幼而学者 , 如日出之光 。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 多读书、读好书 , 让书香溢满家庭 , 正是好家风好家教 。
2021年 , 广州市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的李新华家庭荣获广州市“书香家庭”称号 。
近日 , 南都“羊城好家风”主题报道团队走进这个家庭 , 这里可谓书盈四壁 , 藏书破千卷 。 李新华表示 , 他们的家训是“开卷闻书香 , 终身在学习” , 书籍是他们一家的好伙伴 , 也是好向导 , 读书已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 。
文章图片
李新华的家庭以“开卷闻书香 , 终身在学习”为家训 。
父亲送的第一件礼物:《新华字典》
这是专门开辟的一间书房 , 阳光从窗外透射进来 , 分外静谧 。 平日 , 李新华就在这里写作 。
作为广州市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的副院长 , 他从事剧本创作多年 。 多年的笔耕生涯 , 成果颇丰 。 粤剧、音乐剧、话剧 , 一部部剧本相继面世 。 戏院里 , 舞台上 , 他的作品因匠心独具、妙笔生花 , 大受观众的欢迎 。
书架上 , 从《易卜生戏剧集》到《牡丹亭》 , 每部经典都闪烁光辉 。 李新华从这些书籍中汲取创作灵感 , 在阅读名家名作中 , 他笔下的人物一个个鲜活起来 , 同时兼具历史的厚重感 。
李新华是个农村娃 , 他出生在广东鹤山农家 。 他向南都采访人员回忆童年时光 , 那时候家里读书的气氛浓 , 一家大小都爱读书 , 农村没有太多的书可以看 , 但都在找书读 。
“我六七岁时 , 爷爷已经90岁左右了 , 那么大年纪还在读书 。 ”他至今记得 , 爷爷整天抱着《三国演义》《三侠五义》之类的章回小说在看 。 他的父亲当时是村干部 , 属于村里比较有文化的 , 也经常读书 , 读的是鲁迅的作品 。
“因为看书 , 我妈常埋怨我爸 。 可能是看书沉进去了 , 干家务活就少了 。 ”李新华开玩笑说 。 他印象中 , 那时候家里有个书柜 , 虽然不大 , 但书籍摆放得整整齐齐 。 父母对他的教诲——“从读书找出路 , 改变命运” , 这句话他至今不忘 。
父亲送给李新华的第一件礼物是20世纪70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 。 字典是“认识世界的窗口” , 这本《新华字典》他珍藏了几十年 , 直到现在 。
“那时我上学读一年级 , 父亲到墟场给我买的 , 叮嘱我好好读书 。 后来我搬过多少次家 , 从来没有丢下它 。 这本字典 , 我相信可以跟着我一辈子 。 ”李新华认为 , 字典是他的启蒙 , 一个个方形字使他走出识人、识物、识自己的关键一步 。
李新华记得 , 父亲还向他推荐过《红楼梦》 。 “第一遍看不下去 , 第二遍停不下来 , 马上又看了第三遍 。 ”李新华说 。 他一头扎进大观园的世界里 , 沉迷在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中不能自拔 。 “那种艺术感染的力量太巨大了 , 小说气氛、人物命运等等 , 入戏太深有点出不来的感觉 。 ”
创作超30部剧本背后:大量阅读
【书香|年味里话家风④:一本《新华字典》背后的家风故事】在书香熏染中 , 李新华喜欢上了文学 , 有一个文学梦 。
读书时 , 他写的作文总是被列为优秀 。 高中毕业后 , 他选择去当兵 , 手里一支笔一直不曾闲着 , 他曾是所在部队的新闻报道员 , 写了很多军旅生涯中的故事 。
- 三秦|三秦大地年味浓|看看农民画家在石头上画的老虎有多可爱
- 李茜|【年味中国 传承有我】守护“虎头鞋”里的地道年味儿
- 年味|福“见”年味|闽C给您拜年啦
- in|墨香糍粑香迎新春 始于唐代的庆新年活动 | 年味儿经济 in 贵州
- 门神|涵咏年味,总有一帧年画在心间
- 醒狮|视频|体验东莞年味,看醒师拜年!
- 迎春|我在银川过大年|舞台艺术“线上”展播,“云上”迎春年味浓(七)
- 剪纸艺术|“海派剪纸艺术”传承人:剪纸中不仅有浓浓的年味 更是生活的表达
- 情报#2月2日最佳情报|大年初二回娘家,热热闹闹年味浓!恭喜获奖
- 包子&寅虎年味丨拿“红包”、吃发肉,新老面点年味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