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花|年味的里非遗丨用心“秀”出幸福生活

新华网西宁2月4日电(鱼昊)左手拿着绣品 , 右手拿着针 , 陈秀花将两片画有老虎的绣样填充上棉花 , 快速地将绣样缝合在一起 , 再加点装饰品 , 紧接着绣出老虎的胡须和眼睛……一个栩栩如生的老虎香包就新鲜“出炉”了 。
陈秀花|年味的里非遗丨用心“秀”出幸福生活
本文图片

青绣手工作品 。 新华网发(谢青玉 摄)
在青海 , 土族盘绣、湟中堆绣、丹葛尔皮绣、门源回绣等民间刺绣工艺品被统称为“青绣” 。 在西宁市城中区青海达尼坤文旅有限责任公司青绣工作室内 , 60岁的非遗传承人陈秀花飞针走线 , 专注地制作着绣品 。
“虎年就要绣老虎 , 各式各样的老虎我都能绣出来 。 我绣了一辈子了 , 以前这就是打发时间的活 , 没事做点鞋垫、香包 , 在衣服上绣些花样等 。 现在能跟很多姐妹一起 , 大家一起交流 , 创作绣样 , 还能挣到钱 , 这是以前从没想过的事 。 我感觉这样的日子很幸福 。 ”陈秀花说 , 近年来 , 通过保护、传承与发展 , 青绣成为独具青海特色的文化符号 。
陈秀花|年味的里非遗丨用心“秀”出幸福生活
本文图片

陈秀花向采访人员展示土族传统服饰 。 新华网发(谢青玉 摄)
陈秀花向采访人员展示珍藏多年的土族服饰 。 她介绍 , 土族服饰上的绣花不仅仅是手工刺绣 , 还有很多机绣 。 “机绣和手工绣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 也比较好分辨 。 机绣平整、齐整、有线头 , 手工刺绣则更加立体 , 针法丰富、绣工细腻 。 ”
陈秀花|年味的里非遗丨用心“秀”出幸福生活
本文图片

青绣手工作品 。 (新华网发 谢青玉 摄)
青海达尼坤文旅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丹介绍 , 随着虎年的到来 , 订单量也越来越多 , 内容基本都是与老虎相关的香包、抱枕、挂件等文创产品 , 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江苏等地 。
陈秀花|年味的里非遗丨用心“秀”出幸福生活
本文图片

单永武正在绣青绣文创产品 。 新华网 鱼昊 摄
与陈秀花一样从事非遗传承的单永武 , 一年前在西宁市城北区大堡子镇陶北村开了一间非遗剪纸工作室 。 这间工作室面积不大 , 里面摆满了单永武的青绣和剪纸作品 。 “我们省的青绣作品突出了浓浓的地方特色 , 村民们对这些也很感兴趣 , 我就带着他们一起绣 , 这些都出自他们之手 。 ”单永武指着身旁的青绣作品说 。
采访人员从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到 , 近年来 , 青海省立足非遗资源禀赋优势 , 创新实践非遗扶贫工作 , 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加大资金扶持、强化服务保障、创新培训模式、持续宣传推介等措施 , 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 。 截至目前 , 青海省认定15家青绣扶贫就业工坊和60家青绣培育企业 , 33家非遗工坊带动15万人就业 , 产值达1.1亿元 。
【陈秀花|年味的里非遗丨用心“秀”出幸福生活】“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 ,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选取从业人员较多、适宜带动就业、有市场潜力的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 , 引导各地政府、企业、院校、行业协会、设计师等各方力量 , 共同推进设立非遗就业工坊、非遗传习中心等 。 目前 , 青海省各市州建成以热贡艺术、土族盘绣、贵南藏绣、湟中堆绣、河湟刺绣、藏毯、玉雕、石雕、手工艺品制作等为主体的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 。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朱桂英说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