仄仄平平仄$诗词回复:关于瓶颈的定位和突破,你真的知道问题在哪里吗?( 二 )
技巧只是打磨文字,提纯情感,并不生产情感。
就好像某某山泉一样,写诗并不产生情感,只是情感的搬运工,而格律只不过是流水线的质量保障而已。
搞清楚这一点,你就会知道,你所有的瓶颈,不过就是没东西写了。
怎么办?
我们要放下姿态,求助于情感之源——生活细节。
忠实还原生活细节带来的灵感,并充分表达得旁人能看懂,就是突破瓶颈的关键步骤。
这首七律很显然就是这样,看上去美轮美奂,实际上根本不知道在讲些什么。虽然诗人自注( 重还意未休) ,可依旧让人云里雾里,甚至让读者更加摸不清方向。
显然这位朋友还陷入在“诗歌是大部分人不懂的高雅”这个迷思里——要如何突破这个瓶颈?白居易早就告诉我们了,只有写的作品人人都能读懂,并体会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才能称之为好诗。
首先我们还是要说,这首作品即便合律,在格式上也不完美。比如说末句“故地可能绕指柔”,就是“仄仄仄平仄仄平”,是非常典型的“孤平”,同时颈联不对仗,也就是说如果严格要求的话,这首作品也还算不上七律。
七律的判断原则,平仄、押韵、对仗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的,大家去读格律诗专栏前面的文章。
文章插图
但是格式问题并非瓶颈问题。
这首作品的最大问题,还是前面所说的,这是一个人的诗歌,是诗人写自己的情绪,诗人不愿意和读者展开交流,自然无法激发大多数人的共鸣。
从诗的初心来说,这并没有错,因为“诗言志”嘛,但是从诗的功用来说,就错得远了。
我们为什么要“言志”,其目的是为了让人听,让人听明白,让人和我们发生情感共振,或者说让人信服我的说法,喜欢上我的诗歌——这才是最终目的。
诗歌不过是通过有节奏的韵文方式来发动读者和自身共鸣,产生交流。
所以不在意别人是否读懂的诗作,是孤独的文字,也是没有意义的东西。
作者的价值,是读者赋予的。
诗人的价值,同样也是读诗者所赋予的。
当你在规则已经掌握,情感冲动又在线的时候,所谓的遇到瓶颈无非就是意境内容上无法酣畅淋漓地表达自己,即让读者读懂自己。
问题出在哪儿?
出在诗人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
在这个时候,我们不妨换位思考。假设我自己一点都不了解我,不知道我诗歌背后的故事,情境,我是否能够读懂我的作品?
如果能,那么别人也就能,如果只是自己读懂并陶醉,对他人来说就没有意义,于读者就是文字垃圾。
那么你的诗,就永远无法出海,永远无法捅破思维天花板,无法冲破瓶颈——因为你自己觉得在瓶子里过得挺好的,不需要别人的理解、共情、指正。
文章插图
这也正是我讲过很多次的,如何成为诗人的最后一点关键所在(学习规则,大量阅读,创作交流),闭门造车,写出来的东西永远只有自己懂。
这就是大多数格律诗学习者的瓶颈,也是所有诗人都要跨越的一道门槛。
如果这个门槛走不过去,甚至不能称之为合格的诗人。
为什么说这么多看似不相关的话?
因为我没有看懂他这首“七律”到底要表达什么,即便是做了注。
肯定会有朋友说,这都看不懂,不就是少年情怀吗?可是他没有打动我,于我而言不就是没看懂吗?
放之四海的情感,没有细节落实,如何能够打动读者?
- 笔论&宋庆龄先生书法,初看平平无奇,细品端庄大气,让人敬佩
- 平山堂!恩师欧阳修逝世八年后,苏轼写下一首感伤之作,读来催人泪下
- 好运当头|哪几个时辰出生之人,好运当头,大年初四迎来贵人,吉祥如意平安
- 理论&王东岳的水平高吗?客观的评价,他到底是个怎样人?
- 钱学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鼓舞了多少青年学子
- 李会平#全球连线 | 张艺谋团队独家解读:最大悬念,你猜到了吗?
- 秀才!洪秀全写诗水平有多强 读完他的三首诗, 让人欲哭无泪
- 立春|【虎虎生威过大年·墨香滨州】大平原(二百三十)|诗意立春
- 立春|【虎虎生威过大年·墨香滨州】大平原(二百三十)|话说“打春”
- 平底&5位杰出的女性发明家,她们的发明,每一个人都不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