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秧歌@网络中国节·春节丨【年俗日历·正月初六】昌黎地秧歌“扭”进“非遗”的乡土艺术
秧歌舞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是传统节日必不可少的娱乐形式。表演起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红火热闹,规模宏大,气氛热烈,闹得热火朝天。今天(2月6日)是正月初六,随小编一起走进昌黎地秧歌——“扭”进“非遗”的乡土艺术。
文章插图
昌黎地秧歌
昌黎地秧歌,也称作冀东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分布在河北省昌黎、卢龙、抚宁、乐亭、滦县等地。它最早产生于元代,一直流传至今。
文章插图
演员在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旅游服务专题展区河北展示区内表演。(资料片)河北日报采访人员赵海江摄
早期的昌黎地秧歌以歌舞表演为主,没有特定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到了晚清,昌黎县人王作云将地秧歌与戏曲表演相结合,首创了“秧歌演戏的艺术形式”,衍生出一种全新的“出子秧歌”,这种表演形式变得更有故事性,并被一代代艺人加入各自的时代特色。
文章插图
昌黎地秧歌。(资料片)
2006年,昌黎地秧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昌黎地秧歌从形式到内容都有鲜明的个性。它形式上分为排街秧歌和场子秧歌两种,内容上除“平秧歌”无固定情节外,大多是“秧歌出子”。昌黎地秧歌的行当分为“妞”“丑”“擓”“公子”几种,表演各具特色。昌黎地秧歌产生之初,各行当均由男性扮演。在角色、结构、服饰上受蒙古族文化影响,现在地秧歌中“丑”角所戴的“缨子帽”就是从蒙古族服饰发展而来的。
昌黎地秧歌与当地的民间歌舞、小戏有密切联系,表现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呈现出角色化、行当化的艺术特征,能深刻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丰富细腻地表达动作意图,这在民间舞蹈中显得十分突出。昌黎地秧歌中著名的秧歌小戏有《扑蝴蝶》《锯缸》《王二小赶脚》《傻柱子接媳妇》《跑驴》等。昌黎地秧歌的舞蹈强调身体各部位的相互配合,肩、胯、膝、腕扭动灵活,表现诙谐有趣。(编辑曹秦雨)
寻非遗 觅年味
抢红包 拿大奖
趣味答题安排上!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领取超多红包
更有旅游大礼包等你来拿
↓↓↓
【 地秧歌@网络中国节·春节丨【年俗日历·正月初六】昌黎地秧歌“扭”进“非遗”的乡土艺术】
文章插图
- 新闻记者$台儿庄古城:民俗非遗大荟萃 地道祥瑞中国年
- 杨女士&肥城市:“家门口”的图书馆变新年打卡地
- 满地|诗歌:飘 文/兰耀明
- 中国$北京再添地标建筑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亮相中轴线
- 小说_文化|强推5本轻松欢乐的网络小说:愉快的味道,书虫的食粮!
- 收官&“我是火炬网络护跑手”主题活动圆满收官 超6亿人次参与
- 画室!为躲避老师检查卫生,美术生真的是丧心病狂,连地板都是画出来的
- Wilson|76岁老头独居30年,不种一棵树,把荒地变成“国家公园”…
- 春节#网络中国节·春节|流光溢彩,谁能不爱?游园走起
- 凌惠平#工地施工时,突然挖出了一具女尸,经历了两千年尸体竟然还有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