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古代没棉被时,古人穿纸衣、盖纸被,为何照样不受冻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这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北宋著名大臣和文学家张耒写给两个儿子的诗。诗中描绘了一个穷苦人家的少年郎在冬日清晨冒着寒风吆喝卖饼的情景。
诗人以直白质朴的语言,畅述了卖饼儿的事迹,以此警示和劝勉自己的儿子们:男儿既立志向就要坚持不懈,不惧困苦。
古人&古代没棉被时,古人穿纸衣、盖纸被,为何照样不受冻
文章插图

卖饼儿衣衫单薄,可见当时的贫苦百姓根本穿不起棉袄或者动物皮毛做的绒衣。
而且我们依照史料,可以得知也许他当时穿的衣服并不是我们想的普通布料,而是一种纸做的衣服。
棉衣棉被对我们来说是再寻常不过的生活用品,但宋以前,普通百姓却只能通过纸衣纸被来抵挡严冬。
古代冬天有多冷
如今的我们在动用各种取暖工具抵御寒潮时,是否也会好奇古人如何过冬呢?
古人&古代没棉被时,古人穿纸衣、盖纸被,为何照样不受冻
文章插图

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对古代的气候有过相关研究,实际上我国不同时期的气候状况是不同的。宋代以前气候较为温暖,宋代及之后则寒冷的年份居多。
但实际气温并不会有太大的差异,且温暖和寒冷的气候在这期间是交替进行的。
总体而言跟现在一样,冬天必然寒冷,北方也必然要比南方冷的。古代与现在不同,没有暖气这种高科技的产物,但劳动人民还是运用智慧创造出了许多“暖宝宝”。
古人取暖法宝
古代最常见的取暖工具就是煤炭了。我国使用煤炭的历史很早,西汉时期就有炭盆了,将燃烧的炭盆置于房屋中间可以让室内暖如春日。
古人&古代没棉被时,古人穿纸衣、盖纸被,为何照样不受冻
文章插图

一些高质量的名贵煤炭如“红罗炭”等还有久燃少烟的优点,深受天潢贵胄、达官贵人的青睐。
但即使是最普通的煤炭也不是人人都能用得起的,尤其是在战乱分裂和腐朽黑暗的年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样的人间惨剧数不胜数。
到了唐代,又出现了手炉、脚炉、汤婆子这样可以随身携带的取暖小物件。
我们经常能在清宫剧里看到小主们揣着手炉。
在容器中放置烧热的炭火炉灰,或灌入沸腾的热水,闭合好后再在外边围上一圈绒缎面子,捂在手心里。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暖手宝、热水袋的前身。
古人&古代没棉被时,古人穿纸衣、盖纸被,为何照样不受冻
文章插图

再说,多围几层锦缎,在外边披上一件兽皮或者雁绒的大氅,再戴上毡帽。出门时坐轿子,回家时盖毯子,自然可保一冬无虞。
这当然也是生活条件好的人才能拥有的,那穷苦百姓到了冬天是不是就都要活活冻死了呢?
非也,早在《左传》中就记载了古人“炙地”取暖的方法。就是用火先将地板烤热,然后人再坐或者躺在上面。
现在北方许多地区还在使用的火炕,最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除此外,古人还发明了纸衣和纸被,作为穿住的必需用品,这两样东西救了不少穷人的命。
古人&古代没棉被时,古人穿纸衣、盖纸被,为何照样不受冻
文章插图

纸衣纸被
现在拿出一张A4纸,只要笔尖轻轻一戳就破了,何况是拿来做衣服。那么难道古人用宣纸做衣服吗?
且不说宣纸这种文房之宝绝不是贫穷人家买得起的,单说它薄透的质地,简直不堪一击。其实古人制作纸衣纸被的材料是褚纸。
褚纸是用褚树的树皮做的,这种树的树皮粗糙而且极其强韧,能够任意弯曲而不折坏,且纤维丰富而密度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