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辰(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刘笑伟的《岁月青铜》(中国言实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是一部军旅诗集,读者从诗集题目就能看出它的硬度,青铜的绿色,不仅是军装的颜色,而且折射出贯穿古今的民族精神,正如其诗句“1990年,春季如约而至/风沙把昌平的天空打磨如青铜”(《士兵的大堰河》),军旅生活将诗意、保家卫国的责任感联系起来,并和诗人的生命融合一起,让他的诗歌中有了青铜的质地和底色。
翻开《岁月青铜》,迎面而来的是进行曲一般的旋律。在《朱日和:钢铁集结》中,“这是战斗的集群在集结”出现在每一个诗节的开头,每出现一次,其力度都在不断加强。在整部诗集中,诗人甚少使用长句,而是用短促的节奏还原军旅生活的真实样貌,这种所指明确的诗句像一颗颗出膛的枪弹一样直击灵魂,将青铜的底色灌注进每一位读者的生命之中。伴随着这支青铜与岁月交织的进行曲,诗人将军旅生涯的一幕幕呈现给读者,让读者真实体会到这岁月青铜的分量。
在诗集中,军旅生涯中的一草一木皆可以成为诗人进行曲的序章。例如那块边境线上的石头,“别人看不懂它的含义/只有这个边防部队的人/才能读懂”(《石头上的边境线》),随之,诗人抽丝剥茧般地为读者介绍这块石头以及石头上边境线印记的来历。于是,这小小的一块石头竟有了千钧的重量,而诗歌结尾处质朴的一句“70年了/这条线从没有收缩过/哪怕是一寸一毫”中也有了金石之声,那是青铜划破历史天空的啸鸣。此时此刻,读者在诗人的带领下,不再是那个看不懂石头上边境线含义的“别人”,而成为青铜行列中的一员,和军人们一起守卫着祖国的边境。
作为诗人,刘笑伟擅长带领读者从细微处观察整个军营,在《军营观月》一诗中,诗人先是提醒读者“军营观月,不可忽略”,随后便带领读者感受军营中的月色,从“夜风中渐渐冷却着的炮管”中、从“热血在脉管里涨潮的声音”里,读者会深切地理解诗人带领他们在军营中观月的目的。军旅生涯中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被诗人赋予青铜的品质,他可以借由读者看到的任何一样事物传递军旅的精神,使读者在精神上加入这支强劲刚健的队伍。
【 军旅@有着青铜质地的军旅赞歌——评刘笑伟的诗集《岁月青铜》】青铜不是一天就能炼成的,这也是诗集题为“岁月青铜”的深意。想要真正把自己磨炼成一名合格的军人,需要千锤百炼,刘笑伟在他的诗中将这个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肉体上的磨砺自不用多说,读者一经阅读,就绝不会忘记那些把雪山当粽子、把雪地当白糖的巡逻战士们(《雪线巡逻》),不会忘记那孤独且骄傲的老兵(《老兵》),然而更让人感动的是战士们对自己在精神方面的锻造,那是一个人如何超越自我、成为不朽的过程。
诗人在诗集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我”,有移防时经历亲人分别如同断尾壁虎在剧痛中重生的士官(《移防之夜》),有立志将自己打造成像一枚“可以穿透任何坚硬的事物/让对手感到永久的疼痛”的钉子的新兵,还有督促新兵苦练军姿的老兵(《拔出军姿来,你就是真军人》),他们用青铜的精神磨炼自我的意志,正如诗句中所说:“练军姿/就是把纪律/压进青春的枪膛/对着自己的胸口/无情地扣动扳机”。这是一种“抉心自食”,是一次浴火重生,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如何成为一个军人的心路历程,也是对“青铜如何炼成”这个问题的回答。
如果说诗集中一首首诗歌是一块块经过锻炼的青铜,刘笑伟显然并不想止步于对青铜的锻造,他想要为读者打造一个“铜矿”。在这部诗集中,不只有令人感动的诗歌,更有发人深省的诗论。经过长时间的观察,诗人毫不留情地指出中国诗坛的一些问题:沉湎于小我的生活而失却了公众关怀,迷醉在外国诗歌的海洋中而对源自我国文化的精神宝藏视而不见,失去精神向度的追求而在浅薄和空洞的泥涂中曳尾等,不一而足。当然,诗人也毫不避讳他曾经在创作上走的弯路,他回忆称“早些年/这样的诗/我是不屑写的”(《军被,此生最温暖的被子》),而促使诗人在思想和创作上发生改变的正是这青铜色的岁月。于是,诗人立足新时代,呼唤着能与时代匹配的“大诗”,这是源自中华民族文化的诗,这是向世界无限敞开的诗,这是能够展示中国新时代大国气象和民族精神的诗,而这种诗歌诞生的背后必然离不开岁月和青铜的支撑。
- 史记?项羽本纪!这座古墓出土一件神秘的青铜器,还破解了鸿门宴留下的历史谜题
- 青铜@三星堆八号坑文物首度面世,《万里走单骑》探秘三星堆
- 四腿#存世最大的先秦青铜虎长啥样
- 先秦|存世最大的先秦青铜虎长啥样
- 画画&看到美术生画画,一开始以为是个“青铜”最后却是个“王者”
- |春晚上这件青铜大面具,背后有咱河南文物修复师的努力
- 刀具!石峁遗址找到制作青铜器的石模,未解谜团重重,想要揭秘遥遥无期
- 桃花|有着莫名奇妙的感动
- 青铜器|两百年前,丹麦发现“谜”样的青铜器,为何它吹奏的声音如此凄凉
- 三星堆|三星堆文化主题展举行 青铜大面具潮酷出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