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知行合一”历久弥新,为何人们却认为“知易行难”呢?

文 / 郭朝刚


众所周知,“知行合一”作为阳明心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这是由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于1509年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率先提出的哲学理论。


知行观作为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相统一的学说,传之久远,历久弥新。

先知@“知行合一”历久弥新,为何人们却认为“知易行难”呢?
文章插图

阳明的知行合一

王阳明所首提的“知行合一”,其中的“知”,并不是知识,而是良知,是每个人与生俱足的道德感与判断力。“行”指的是道德修养的实践方面遵循良知而行动。


阳明之所以提出“知行合一”,主要是针对朱熹和陆九渊的“先知后行”之说。


阳明认为:知行合一具有两层含义,其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其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先知@“知行合一”历久弥新,为何人们却认为“知易行难”呢?】
如上可见,郭朝刚认为:知行为一体两面,不能分割。犹如硬币的两面是一个物体,一面是“知”,另一面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两者无先后之分。


新时代引申的知行合一

在新时代的哲学解读中,人们将“知行合一”理解为:知识与行动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也就是“学”与“习”的统一,“学而时习之”。


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几乎每位老师都在提倡“知行合一”。这已成为一种教育的世界观,远不只是方法论的问题了。

先知@“知行合一”历久弥新,为何人们却认为“知易行难”呢?
文章插图

为何“知易行难”大行其道?

其实,“知行合一”作为我们理想目标,学习与修炼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许多人偏离了“知行合一”的哲学观点,而产生了“知易行难”的错觉。


郭朝刚认为,之所以“知易行难”存在如下原因:


01. 认知错位。

认知失衡,大多数将“知”、“行”分为两截。他们认为知是一,行是二,直接将两者隔离开来分别研究。


02. 先知后行。

所谓的知易行难,正是将先知后行烙在心间。从知道到行动之间,存在时间差距,有一定的时间迟滞。


03. 知分真伪。

其实,“知”从逻辑形式上可以分真知、伪知之说。“知易行难”中的“知”,可以理解为伪知。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见真知灼见,是与实践相统一的。

先知@“知行合一”历久弥新,为何人们却认为“知易行难”呢?
文章插图

04. 一叶障目

知易行难,这是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案前书”的形而上的偏见。可见,其所知大多是来源于他人知识与经验的书面化信息,口耳相传,并非躬身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之所不能做到知行合一,正是由于心在存在过多的私心杂欲,太多的时候以“自以为”掩盖了客观现实。


05. 好逸恶劳

人们获取知识与技能的途径,读书与实践这两种间接与直接方式。一般读书人,更倾向于从书本中获取,死记咸硬背着众多,不求甚解。许多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愿意从事实验与实践来验证和获取知识。

先知@“知行合一”历久弥新,为何人们却认为“知易行难”呢?
文章插图

如何贯彻“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