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编辑忆张洁:她的“洁癖”是心灵的纯洁( 二 )


她一开始对张洁的好感源于那篇《爱 , 是不能忘记的》 , 读来大受震动 , “那时‘文革’刚刚过去 , 别说爱情了 , 就是爱 , 家庭之爱都不好谈 , 大家谈的是恨与斗争 。 张洁写的爱是精神上的爱 , 不是后来庸俗化的爱 , 我当时的感觉就是这种感情特别纯粹、珍贵和崇高 , 非常感动 , 因此特别喜欢她 。 ”
当然 , 有感觉自己被《爱 , 是不能忘记的》启蒙和点醒的人 , 也有因此对张洁展开批判的人 。 “张洁告诉过我 , 他们批判我什么啊 , 文中手都没拉过 , 就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 。 ”
回想当时 , 王咏虹有些激动 。 “我们从哪里重新认识人生的价值?就是从张洁这样优秀的作家开始 。 现在回头看这篇《爱 , 是不能忘记的》 , 没有经历过‘文革’的人真的理解不到当时我们有多震撼 。 ”
除了文学 , 两位女性友人也会交流生活 。 王咏虹知道张洁的生活其实很清苦 , 上有母亲 , 下有女儿 , 有时还要帮母亲缝手套以补贴家用 。 “她真的很坚强 , 不说软话 , 不受恩惠 , 一直努力做人 。 ”王咏虹说 , “她是难得的做人和写作能统一的人 , 我珍视她作品中对人性的探讨 , 和敬佩她对勇于做‘自我’的坚持 。 很多人不清楚‘自我’与‘自私’的区别 , 我认为二者最根本的区别是‘不伤害他人’ 。 ”
(三)
文能相信 , 张洁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是巨大的 , 有目共睹的 。 “且不说1970年代末一出手就是国家级奖项、两度获得茅奖、早在1990年代就被美国文学艺术院接纳为外籍院士……她的创作跨度很长 , 新时期各个阶段都有她的标志性作品存在 。 而且中国当代文学中女性文学的发端 , 应该肇始于她 。 我们现在谈这个话题似乎不大稀奇了 , 但是她当年的《爱 , 是不能忘记的》一下子轰开了一个禁区 , 为后来的女性作家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 新的视角 , 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 ”
定居美国以后 , 张洁和文学圈基本失去了联系 。 文能三年前到了美国 , 但与张洁一面也没见过 。 文能有遗憾 , 但也能理解:“她总是追求自由和自在 , 这份追求在她晚年之后就更随心所欲了 。 早年可能还有一些羁绊与考量 , 但到了晚年 , 特别你看她写《流浪的老狗》 , 完全就是说走就走的旅行 , 她能够达到那种境界 。 ”
王咏虹同样是出国后再也没有见过张洁 。 1987年 , 王咏虹去加拿大定居 , 临行前特意去看了张洁 。 “出国后我也很忙 , 慢慢就没什么联系了 , 但我收到了她送给我的《无字》 。 在我看来 , 《无字》里有很多她生活中的原型 。 再后来 , 海外文学圈传来她封笔的消息 , 她也不再和外界联系 。 最后我知道她的消息 , 就是听说她走了 。 ”王咏虹感慨 , “说实话 , 我心里很痛 。 我是被她的文章启发的女性 。 但我失去了这么一个好朋友 , 中国文学失去了这么一个血气方刚的女中豪杰 。 ”
得知张洁离去后 , 王咏虹把张洁的散文《我的四季》看了又看 , 看得泪流满面 。 文章里写:“我已爱过、恨过、笑过、哭过、体味过、彻悟过……细想起来 , 便知晴日多于阴雨 , 收获多于劳作 , 只要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 , 谁也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 , 也不必用他的尺度 , 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 ”
【母亲|编辑忆张洁:她的“洁癖”是心灵的纯洁】“我感觉这篇文章就是她的人生写照 。 她总是不断地反思自己 , 剖析自己 , 在这一点上 , 我没有看到其他当代作家可以与她媲美 。 她不屑于听那些污言碎语 , 也不会被那些东西吓到 , 她碰壁了 , 掉下来了 , 但她没有放弃 , 不断地总结为什么会失败 , 不断地去找根源 , 然后再继续前进 。 ”王咏虹说 , “从另一个角度想 , 人都有离开那一天 。 她把这一生过得有意义 , 对他人有启发、有帮助、有指导 , 又留下了作品 , 是非常辉煌的 。 我希望自己能向她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