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鲁迅学史!《中国鲁迅学史》作者一生只为一件事:为鲁迅祛魅,为鲁迅画骨( 三 )


在很多著作和思潮中,张梦阳先生会有适量的剖析和点评,让读者更清晰当时当下的时代背景,以及其发展轨迹,但篇幅占比较少,提供给读者一定的理性辨析资源。
张梦阳先生平生熟读《鲁迅全集》又因其常年浸泡在思索鲁迅本体思想的工作环境中,用鲁迅的文字及相关文献去回击诋毁者、偏执者的污蔑和扭曲,词据慷锵有力,追求实事求是,不妄加判断。
《中国鲁迅学史》就是一部鲁迅映像与鲁迅本体之间的历史。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运用的是政治、社会、和人事等动因,追溯根源,做出史的评述。鲁迅映像与鲁迅本体之间的悖离和契合。
如何克服主观评断与科学原则的平衡把握?
郑振铎先生著《中国文学史》时绪论中曾说历史:“乃是活的,不是死的,乃是记载整个人类的过去或整个民族的过去的生活方式。”活的历史,流动着的历史,也是鲁迅学史的观念。
张梦阳先生在《中国鲁迅学史》的上编和中编的大部分章节的结尾处都做了“小结”,一是总结本章节重要事件,另一个角度就是站在鲁迅学史的角度总结当下时段产生的反思和觉醒,真正推动鲁迅学发展的典型人物和事件,这是对读者面对海量资料时,眼前一亮的信息点拨。
张梦阳先生秉持的是文学研究的宗旨:“学术研究的每一个开拓、突破,都是从已有的成果、结论起步的,有所超越,也有所承袭,由此汇成学术发展的长河。”
李长之《鲁迅批判》是中国鲁迅学史上第一部全面的鲁迅成就专著门世,这个书名曾让李长之受到很多牵连毒害,然而这里的“批判”并非指责谩骂,而是“分析评判”的科学态度,引导以后鲁迅研究学理化道理,并且也是鲁迅在世过目的极少的研究鲁迅的著作之一。
至此鲁迅的精神本质,用文字做武器的根本目的已然确立“为着将来和大众牺牲的精神”。
从文艺理论角度来看,当时中国评论鲁迅作为为现实主义派,而日本的文学家首次把鲁迅的作品称为“形式上属于广义的自然主义派”,不得不说,日本汉学家的评断是中肯的。
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最大的不同是,现实主义尽量用场面和情节把客观现实生活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是具有隐藏性、目的性的。
什么是自然主义?如左拉所说的:“我看见什么,我说出来,我一句一句地记下来,仅限于此;道德教训,我留给道德家去做。”
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开辟了鲁迅的学理化道理,在中国鲁迅学史上具有不可抹杀的里程碑意义。
中国鲁迅学史!《中国鲁迅学史》作者一生只为一件事:为鲁迅祛魅,为鲁迅画骨
文章插图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去世。悼念鲁迅活动陆续进入高潮期,鲁迅的前期友人和兄弟的评论全文如林语堂、周作人、钱玄同的鲁迅观,描摹的“鲁迅映像”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同时再现苏雪林女士批判鲁迅全文,然越加坦诚、精细,尤其不满鲁迅对青年的巨大影响力“鲁迅颦而颦,鲁迅笑而笑,鲁迅喷嚏而亦喷嚏”的确过去文史少见现象,“偶像崇拜”令人惊恐,大有“爱豆”之势。
胡适当即批判了苏雪林,提出“凡论一人,总须持平”,以科学的求实精神为本讨论一位名人。从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景看,代表着东西方文化的优秀、科学不部分,汲取人类的智慧、冷静和理性。
国际上的文化名人在鲁迅去世后,做出一系列评论,如日本作家山本实彦总结为什么鲁迅没有长篇小说,却可以取得世界级文学家的地位,新居格称鲁迅为“文学家兼思想家”的分析,美国作家斯诺和华罗琛关于鲁迅作品世界意义的论述,在三十年代就已经奠定了鲁迅在世界文坛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