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张居正与曾国藩:夺情与丁忧带来的迥异结局( 二 )
文章插图
夺情与丁忧,究竟给人带来什么不同的影响?
张居正与曾国藩,同样是一个王朝晚期的名臣,但是一个夺情,一个丁忧,两人最后却迎来了完全迥异的人生结局。
那么,夺情与丁忧,究竟能给人带来什么不同的影响呢?
儒家礼制的丁忧制度,表面上看是为了体现子女对父母的孝,但实际上我们不该忽略它的深意:在人生的中间点上,丁忧制度迫使人静下来,对自己已经进行到半途的人生进行反思总结;经过丁忧期间的思考调整,人可以用更加稳健的步伐去应对人生下一个时段的挑战。
我们看到,父丧时的张居正52岁,曾国藩46岁,恰逢人生的中间时段,也是古代从政者到达一定政治高度的时期。人如果一直忙碌,不对自己进行反思的话,很多时候就是按照一种惯性在前进,而不会有什么调整,更谈不上有动力去改变、去创新。
中年时期容易发生危机,与我们现代人常常说到的中等收入陷阱非常类似。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如果技术和创新跟不上,那么产业就失去增长动力,会在原地踏步,甚至倒退。人的中年危机也是这样,体能比不上年轻人,技能还原地踏步,那当然就遇到危机了。这个时候人需要静下来思考,如果能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调整好自己的姿态和心态,重新投入战斗,那么很大概率上,人生能迎来转机,局面也会为之打开。但如果没有这个静心思考的过程,那么很大概率上中年就真的成了危机窗口,很容易就滑下去了。
古人的丁忧制度,恰恰是考虑了这种情况,在中年时期为古代的政治精英们按下了一个为期三年的暂停键。
这三年时间,可以理清人生的来路,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可以找到自己忽略的地方。反思问题之后,那么在接下来的人生之路上,就可以做出有效的调整,作出迎接人生更大挑战的姿态和信心,这样中年危机就可以化危险为机会,甚至绽放出人生第二春。
张居正的夺情,恰恰是省略了丁忧这一步,失去了让自己静下心来反思的机会,张居正也因此在专权的道路上越加放肆。比如,当有官员弹劾张居正夺情是“贪位忘亲”时,张居正竟然对这几名官员施加了廷杖责罚,把人打得惨不忍睹。接下来,张居正要对这些处以革职、除名之类的处罚,众多朝臣上书求情,但可惜张居正不听,一意孤行。
张居正用“夺情”巩固了权位,独揽大权,但这件事也成为他死后被论罪抄家的祸根。
文章插图
对比湖北人张居正,湖南人曾国藩的丁忧做法,为他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为父丁忧之前,曾国藩在为官方面可以说是棱角分明,办事直愣。比如在咸丰帝刚继位时向大臣们求谏言,结果咸丰帝被气得把曾国藩的折子扔地上了。之后的曾国藩一点也不改,经常上折子参别人。参之前他还会主动告诉被参之人,说我因为某某事参你一本了,你有意见就回折子参我吧。曾国藩当时就这样,还有点为自己的耿直而自鸣得意。之后,曾国藩办地方团练开始剿匪,但可惜的是,曾国藩败多胜少,好几次被逼的要自尽。曾国藩就这样惨淡经营着,不得其法,直到其父去世,回家丁忧。
正是丁忧的15个月时间里,曾国藩对自己进行了反复而痛苦的回忆,检讨自己的前半生。也正是在此时,曾国藩领悟到了“大柔非柔,至刚无刚”的境界,从而由原来的方正变为圆通,开创了自己的做人做事做官的中庸之道。
- 太行山&开幕式故事|大山深处传来的天籁童声
- 九华山&她是富家小姐,也是中国志愿军军医,更是世界首尊女性肉身菩萨
- 训练方法&用这7种方法训练,可迅速提升你的书法水平
- 中国古代&古代世界3大陋习:中国裹脚、欧洲束腰,但在日本面前都不值一提!
- 中国文化&男子因长相神似“弥勒佛”,被富婆带回家“供养”,如今怎样了
- 虎威&俗话说:人心隔肚皮,有4种人“面善心黑”,远离才能福运满满!
- 乐和&如果进行生死战, 梁山108将, 最后哪些人能够活下来
- 羽太信子&身份只是个日本女佣,嫁给中国人后掌握财政大权,全家人都害怕她
- 曹操集团&荀彧说过一番话, 为官者若能记住这句话, 世间再无贪腐!
- 孔德&道德经:一个人能定得住自己,常常清静,不害怕孤独,自然有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