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书法讲究融会贯通,以画入书或碑帖融合,陈献章引琴入书可听过?( 二 )


王阳明&书法讲究融会贯通,以画入书或碑帖融合,陈献章引琴入书可听过?
文章插图

陈献章一生书法风格变化很大,这都与其使用的茅龙笔有关。他的书法由瘦劲转向丰腴平淡,后将书写工具改用为茅龙笔,便慢慢走上了槎枒峭削、奇横开张一路。
陈献章早年的墨迹,得晋人笔意,后学颜真卿、张旭,而植骨于欧阳询,并参用苏轼、米芾笔意。因而其书风轩昂似北海,豪放似怀素,形成自己独特的书风体系。
王阳明&书法讲究融会贯通,以画入书或碑帖融合,陈献章引琴入书可听过?
文章插图

他不满于明代以来“台阁体”所形成的呆板无个性、拘谨匀圆、甜熟萎靡的书风,肆意创革。这种创革不仅表现在上述书法理念的革新,更集中表现在书写工具的创新上。
对于茅龙笔的产生,有文献记载,陈献章“山居,笔或不给”,于是,他便选用山间丛生的茅草,择其七、八月间生长繁茂之时,经过选割、捣制、浸洗等流程,自制成毛笔,称为“茅龙”。
【 王阳明&书法讲究融会贯通,以画入书或碑帖融合,陈献章引琴入书可听过?】这种笔行笔矫健,挺拔遒劲,自有一种毛笔所难以表现的古拙与不拘一格,这便是世人说的“茅龙笔书”,而此举也说明了他的轻视成规。
王阳明&书法讲究融会贯通,以画入书或碑帖融合,陈献章引琴入书可听过?
文章插图

由于这种笔粗糙、没有笔锋,在书写时顿挫无度,反而会出现一种意想不到的“拙而愈巧”,这种笔特别适宜行草书体,亦可用于国画露白线条的勾勒。
陈献章传世之作,也多以茅龙笔所作行草,出颜真卿及宋人意趣为多。因茅龙笔锋硬且杂,弹性不足,所以茅龙笔书苍老劲利,潇洒自然,类似以破败之硬笔所书,视觉效果特殊,别具一格,情怀超然。
王阳明&书法讲究融会贯通,以画入书或碑帖融合,陈献章引琴入书可听过?
文章插图

陈献章用独特的书写工具,创立了一种以拙取巧、不求形类而张扬个性的浪漫书风,在台阁体充斥的时代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茅龙书法强调神气,求意尚奇以韵脱俗。
从陈献章的书法中我们能见他作书强调神会,重视自然,那种“觉初沐”创作情感、“熙熙穆穆”的内心感觉,造就了他笔下的生辣之趣和新鲜感。换言之,他是靠“神气往自随”的内心活动凭感觉去作书的。此时茅笔的粗放正好与他创作思想相似,少有传统书法的束缚。
王阳明&书法讲究融会贯通,以画入书或碑帖融合,陈献章引琴入书可听过?
文章插图

《种萆麻诗》
行笔粗狂自然,体态丰腴豪放,情感到处不计工拙,不加修饰,随字造型,洒脱自然,苍劲老辣,势不可挡,刚劲雄浑,一气呵成, 墨酣畅淋漓之感跃然纸上。更因以自制茅笔书之,视觉效果奇特,别具一格,笔笔似断,而又笔意相连,枯中带润,颇有“带燥方润”的美学意味,飞白处妙趣横生,尤为精彩。整体面貌多有颜真卿和宋人意趣,清新刚毅,毫无时风媚俗呆板之态。
王阳明&书法讲究融会贯通,以画入书或碑帖融合,陈献章引琴入书可听过?
文章插图

《慈元庙碑》
陈献章自谓“病初愈,尚未堪笔砚”,并自称“南海病夫”,次年即以病卒。因此此碑极有可能是其绝笔之作。该书行草相间,运笔谨严但不失其古拙之韵,行笔自然,笔锋犀利,虽为晚年带病之书,但仍是其平常作风,只是稍欠腕力。
王阳明&书法讲究融会贯通,以画入书或碑帖融合,陈献章引琴入书可听过?
文章插图

与《行书刘岳伯》
结体较为平正,字体多偏长,用笔中锋圆厚,风格凝重枯拙,气势内聚,随心所欲,自得意趣,体现了“不要钟王居我右,只传风雅到人间”的自我独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