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威尼斯 , 古典音乐爱好者脑子里想起的一定是维瓦尔第和他的《四季》 。 从纬度上来看 , 威尼斯大概与中国的大连差不多 。 作为意大利北方的海滨城市 , 由于被亚得里亚海环抱 , 冬日湿冷的威尼斯气温也会徘徊在零摄氏度附近 。 算不上地冻天寒 , 但夜晚下起雪来 , 也颇有些萧瑟之意 。
本文图片
说到小提琴协奏曲《四季》 , 它并不是创作于威尼斯 , 而是纬度差不多的伦巴第的曼图亚 。 1717年维瓦尔第受聘去那里担任乐队总监 。 曼图亚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中心 , 也是诗人维吉尔的故乡 , 四面环水的中世纪古城 , 郊区绘有精美壁画的古罗马风别墅 , 历来有“人间乐土”之称 。 在莎士比亚笔下 , 它是罗密欧的流放之地;之后在威尔第的歌剧《弄臣》中 , 这里又成了宏大叙事的背景 。 乡下风景秀丽 , 这让维瓦尔第心情大好 。 1725年 , 作曲家50岁左右的时候 , 写了这个系列的小提琴协奏曲共12首 。 原来的题目是《和声与创意的竞争》 , 出于商业需求 , 出版的时候前四首称为《四季》 , 分别标明了春夏秋冬 , 并配以拉丁文诗句 。 这四部协奏曲后来成为维瓦尔第最著名的作品 。 四部作品均采用三乐章协奏曲形式(也可以看作是较早的标题音乐) , 不仅按照给定的音乐配上十四行诗 , 而且还运用了不少描写手法 。 维瓦尔第在乐队全奏与独奏交替形成的复奏形式上 , 巧妙地配以标题的内容 。 简洁的形式 , 突出的主音音乐 , 旋律上的中性主题 , 小步舞曲的最后一个乐章 , 都可以在维瓦尔第的作品中找到 。 在维瓦尔第之前 , 还没有人以标题音乐的方式谱写过协奏曲 。
《四季》以《春》的第一乐章最为著名 , 音乐用快板展开轻快愉悦的旋律 , 使人联想到春天的绿叶青葱 。 《夏》出乎意料表现出夏天的疲乏与倦怠 , 而《秋》描写了狩猎的号角与收获季节中 , 农民庆祝丰收的快活景象 。 而维瓦尔第笔下的《冬》则描写了人们走在湿滑的冰上战战兢兢滑稽可笑的模样 , 当然也少不了惬意地围在炉旁 , 眺望窗外景致的场景 。 第一乐章开始 , 小提琴上的颤音生动地表达出冬日的“颤抖” , 独奏小提琴飞速的琶音和音阶 , 描绘了瑟缩的寒风 。 一长串强劲有力的和弦让人仿佛是在模拟快速的奔跑与跺脚 。 第一乐章结束的时候 , 快速的碎弓说明牙齿在咯咯打颤 。 传统的中间乐章如歌般地徐缓 , 小提琴的悠闲 , 让人联想到雪融之后 , 窗外雪水的滴答声 , 独奏小提琴流畅的旋律 , 抒发了炉火旁安心宁静的满足 。 末乐章 , 一长串滑行的乐句描写在冰上行走的情景 , 猝然而来的音阶和跌跌撞撞的碎弓运行 , 就像是小心翼翼的人突然跌倒 , 而激烈的音型或许代表了裂成碎块的冰 。 独奏小提琴奏出一条直泻而下的音阶 , 似乎有人跌进了冰窟中 。 而过了不久 , 人们安然无恙地返回到室内 , 把“风神的战斗”抛在了户外 。
本文图片
为了让听众有“音画对位”的感受 , 维瓦尔第还细心写了十四行诗 。 如此津津乐道的描绘性细节倾注于晚期巴洛克的协奏曲之中 , 从而把这一形式推向了最为辉煌的顶峰 。 有关冬日的文字描写虽然并没有什么文采 , 但也算是惟妙惟肖了:
人们在凛冽的寒风中、
在沁冷的冰雪里不住发抖 。
靠着来回踱步来保持体温 ,
但牙齿仍不住地打颤 。
- 独健&二郎神为何长三只眼还手持异域兵器这幅中亚壁画可能藏着答案
- 老尼姑#这首情意绵绵的词,竟然是写给小尼姑的,作者活到了88岁
- 深夜书屋&别再刷《大王饶命》了,这五本轻松有趣的小说,让你笑到肚子疼
- 潘妃@《水浒传》中,武大郎的妻子为何叫潘金莲,作者隐含着这样的心思
- 林姑娘@大观园里这个不知名的婆子,说的一句话,揭示了黛玉的真实处境
- 元春省亲#红楼梦:元春生在大年初一,冷子兴说“这就奇了”,他为何这么说
- 穿衣搭配|年过五十,如果你还在职场打拼,请记住这几句话
- 楷书|这楷书,足为楷模!
- 玉石&珠宝知识宝玉石镶嵌,一般采用这几种贵金属种类
- 心学@王阳明:面对得罪不起、主动挑衅的小人,用这八个字,轻松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