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郑谷写出了唐代茶文化的真谛( 二 )
【 唐代@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郑谷写出了唐代茶文化的真谛】在唐茶诗的审美创造中,茶的美不是虚无缥缈的,人们通过对茶的色、香、味、形等直观外在状态的认识发现美、感受美。因为有了斑斓的色泽,清幽的芳香,多姿的外形,茶的美才变得具体生动、贴切感人,再通过品味,将茶与情感结合在一起,展开想象的翅膀。
文章插图
比如唐代诗人李德裕描写茶香的句子“松花飘鼎泛,兰气入瓯轻”,“轻”字形象地表达如兰花般极为清雅的茶香随着茶的烹煮而逐渐散发出来的过程;再如李群玉写茶的名句“璧相压叠,积芳莫能加”,诗人用“璧”字来形容饼茶。
而诗人郑谷的名句“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用极富色彩感染力的词汇将茶叶的清香描绘出来,茶叶的清香似乎扑面而来,沁人心脾。尽管至今已历经千年,但仍能让读者感知作者在欣赏茶的外形时,产生畅快之情,并轻松地把握到饼茶的形色之美。
诗人对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直观外在状态的审美到人格精神化的抽象审美过程,最终将其孕育成高雅、不染凡尘的审美意象。
文章插图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就有茶叶“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的记载,汉代以来,文献资料中已经有对茶树种植的记载。陆羽在前人对茶叶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一整套烹茶技法、饮茶习俗以及品茶方法。
《茶经》的问世也极大地激发了文人的创作热情,诗人开始大量写作茶诗,郑谷无疑是众多咏茶诗人们中的一员。
茶为诗人所饮,咏茶诗佳作迭出。唐代传下来的茶文、茶诗、茶话、茶歌等代表茶文化的篇章都大大超过了以前。诗有茶更清新,茶有诗更高雅,二者相得益彰,茶和诗就此产生了初步的结合,中国茶文化也由此发轫。
文章插图
其实在郑谷的诗歌中,我们还能看到他在饮茶中体悟到的人生哲理。郑谷在诗歌最后两句中提到的“鹿门山”,唐诗人皮日修早年隐居在鹿门山,并自号“鹿门子”,而诗歌中的并不是指诗人皮日修,而是诗人的自称。
很明显,郑谷是借前人来抒发自己的闲情逸致。并通过茶诗来表现隐逸情怀,在茶诗的写作体会中使自己得到暂时的休憩和满足。歌以咏志,在文艺创作中习惯将人类社会道德标准附加在他们所吟咏的事物身上。
文章插图
就如同梅兰竹菊一样,茶也因他们的吟咏而被赋予了独特的人文色彩和文化性格。生于深山幽谷中的茶通常被人们认为具有宁静、悠远、清冷、飘逸的品格,而“茶禅一味”的人生哲理更使茶被视为清雅、脱俗之物。
正像一句广告语说的那样:公元一二六七年,蒸青绿茶东渡日本;贞观十五年,红茶经茶马古道传往西域;十七世纪,中国乌龙风行英伦;传统的中国茶,神奇的东方树叶。
茶叶,这片源自中国的神奇树叶,就像它氤氲的水汽一样早已浸染到每一个国人的心头,成为一种独特的、魅力十足的文化符号。
文章插图
唐代文人以嗜茶出名,无论在朝还是在野、得志还是失意,都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诗人以其独有的高层次文化素养,使得他们对唐茶诗的传播推动作用影响深远。可以说,郑谷的这首茶诗就很有代表性。
- 鱼玄机&唐代有多少位女诗人?所有女诗人作品加一起不到白居易个人的一半
- 笑面虎$上联:“唐国强,许文强,光头强,强强联合”,再看下联,绝了!
- 曾孙女$罕见合影: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曾孙女同框合影,两人差距一目了然
- 孟子!孟子的公正思想是以性善论为基础,结合将孔子亲疏尊卑思想而应用
- 药泉@老祖重生174|一言不合就开撩的魏婴,在蓝忘机面前秒变娇俏小娘子
- 孙女&罕见同框!徐志摩曾孙女和林徽因曾孙女一起合影,二人气质相差大
- 黛玉$从《史记》《红楼梦》看古人座次安排,不仅仅是礼数限制
- 星座女|饭局上,领导帮你盛饭,没头脑才会说“谢谢”,聪明人会这样做……
- 天罡星@水浒一百单八将排名谁的排名最冤枉,严重不符合他的能力
- 笔意&叶选平的书法与众不同,古今结合,融古出新,自成一体,独步书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