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鼎光@楷书大家梁鼎光只有那些不肯下苦功夫的人,才会觉得楷书到了末路

透过文化的瞳孔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文化长河波澜壮阔,同时也蕴含着哲理,让我们一起走近文化的世界,感受文化的魅力吧
楷书创作出新之路何在?此难题困扰书坛已久。目前,一般楷书作者多以模拟某一古名家碑帖为主,少见新意。另一些作者虽有创意却缺乏深厚之功力基础,起点低,其作品也难被认可。





梁鼎光@楷书大家梁鼎光只有那些不肯下苦功夫的人,才会觉得楷书到了末路
文章插图

梁鼎光书法更有部分名气稍著者,在传统楷书无能有新建树的情况下,另辟蹊径,开拓所谓“今楷”之创新形式,但终究还是因笔墨技法粗俗,恐亦未为识者激赏。究其原因,主要是今人对继承优秀传统之功力不足,字内功缺失之故。





梁鼎光@楷书大家梁鼎光只有那些不肯下苦功夫的人,才会觉得楷书到了末路
文章插图

梁鼎光书法吾以为优秀的楷书须具备如下条件:
笔画线条精美,结字造型精妙;笔墨形意协调统一,有炉火纯青之成熟感;艺术意境高雅,绝无粗俗、恶俗、低俗之丑态;笔画与结字源于传统古法,又带有个人出新之特征,有趋前欣赏之艺术效果。
这便是楷书“精、纯、雅、新”的四字标准,能达此标准者即为好作品,方有传世的可能。





梁鼎光@楷书大家梁鼎光只有那些不肯下苦功夫的人,才会觉得楷书到了末路
文章插图

梁鼎光书法余之学楷,曾经历数十年漫长过程,坚持取法乎上与转益多师的学习原则。从楷书发展过程来看,魏、晋、南北朝、隋、唐诸朝,是楷书产生与成长乃至成熟的时期,这些朝代最有名的楷书家就是书史上最有成就之大名家,学好这些名家碑帖,便是取法乎上。
余45岁之前重点精研钟繇与二王小楷法帖,45岁以后又重点研习唐代欧、虞、褚、李、颜、柳诸家碑帖及南北朝的部分著名碑刻。长期精临,转益诸家,对古拙、优美、壮美和奇肆等不同类型之技法有所领会,对不同家法之结字造型也能掌握运用。扎下传统根基,提升了创作起点。





梁鼎光@楷书大家梁鼎光只有那些不肯下苦功夫的人,才会觉得楷书到了末路
文章插图

梁鼎光书法在创作个性上,余力避揠苗助长与矫揉造作的急躁心态,遵从水到渠成之自然规律。书法艺术个性的形成,与书家的技法、学养、人品、气质及审美眼界有关,我一向重视字内功与字外功之修炼,从不放任松懈。
历代大书家多是大器晚成者,其艺术特点都是随着功力的长期积累才逐步成熟定型的。那些艺术特点未经长期艰苦磨练而过早定型的书家,虽创新意识强烈但缺乏深厚的传统基础,其作品难免落入粗疏、小气之境。





梁鼎光@楷书大家梁鼎光只有那些不肯下苦功夫的人,才会觉得楷书到了末路
文章插图

梁鼎光书法王羲之的字没有强烈特殊的面貌,但其特点尽在笔墨流动中,精妙感人,中和典雅,永世传扬。鉴于艺术特点形成之自然规律,余对自己的书艺个性没有着意寻求,只是埋头于取法乎上及转益多师的继承古法研习中,在大量的创作实践中慢慢积累,一任天性,自然洗练。在培植个性时,不激不厉,不取矫饰或搔首弄姿。
在楷书创研中,余喜欢通过综合所学诸家技法随机创作,常以己意融会钟与王,或掺杂欧与虞,或取法欧与褚,或混容颜与柳,或整合赵与文(徵明),或意合帖与碑,不一而足。如此综合运用到创作上,可以避免作品之间的雷同或重复,时出新意,也可避免老用单一笔调作书而不断复制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