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 , 巴黎的历史甚至在奥斯曼出生以前很久就已经被神化了 。 例如 , 有一个产生于8世纪的故事说 , 在特洛伊被希腊人占领后 , 一群特洛伊难民流亡至此建立了巴黎 。 至少从中世纪开始 , 巴黎就已经神话般地现代化了 。 按照中世纪的传统主题 , 巴黎是“智慧”的特殊产品;按照后文艺复兴时代的概念 , 巴黎是新罗马;按照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概念 , 巴黎引领了文明的发展 。 这三个例子都早于19世纪奥斯曼改造的“现代”巴黎神话 。 巴黎创造了许多关于它自己的神话 , 这一事实也是其神话的一部分 。
如果巴黎一直是现代的 , 那么它也一直是历史的 。 珀雷克记述的持续不断的“流逝的时光、过往的行人、来去的车辆和飘动的白云”并没有包括大多数熟悉巴黎的最普通的个人在实际进入圣叙尔皮斯广场以前可能就已经知道的事情 , 即耸立在这个广场上的是这座城市最有趣、历史最悠久的教堂之一 。 以皮埃尔·诺拉为首的一批有影响力的历史学家近年来提出了一个“记忆之场”(lieu de mémoire)的概念 , 这座教堂就是其突出例证之一 。 按照这一概念 , 诺拉认为 , 一个机构或者一个地点(不一定是一座建筑) , 只要是法国人民的历史意识聚焦其上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集体记忆的渐进式沉淀的 , 都是记忆之场 。
本文图片
《午夜巴黎》(2011)剧照 。
值得注意的是 , 诺拉及其同事提出的不计其数的“记忆之场”主要是巴黎的建筑、事件或机构 , 包括:先贤祠、雨果的墓葬、1931年殖民地博览会、巴黎公社社员墙、卢浮宫、巴黎群雕、法兰西学术院、法兰西公学院、波旁宫、巴黎圣母院、圣心教堂、埃菲尔铁塔等 。 因此 , 很容易得出结论 , 巴黎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记忆之场” , 不仅对巴黎人来说 , 甚至不仅对法国人来说 , 都是如此 。 当我们拓宽视野 , 考虑这座城市无与伦比的博物馆和画廊时 , 情况就更加令人信服了 , 这些博物馆和画廊自19世纪以来一直是西方艺术文化的宝库 。
如果说文化的记忆确实储存或印记在城市的建筑环境中 , 那么就必须知道 , 环境是有人居住的 。 总而言之 , 如果不顾巴黎人来谈巴黎史 , 无论如何都是难以令人接受的 。 一座城市既是一个地理位置又是一个社会 , 这个概念如同希腊一样古老 。 这个概念是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的:第一 ,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个人与时间的相互关系的历史;第二 , 一座城市的历史还是生态与社会并存的历史 。 在这一点上 , 我们能够接受珀雷克观点的合理部分 , 一个亲眼所见的场所 , 包括我们见到的个人(过往的行人)以及物体、自然(飘动的白云)和制造品(来去的车辆) , 共同组成了历史 。
珀雷克的微观研究还从另一个角度帮助了我们:它表明 , 那些微不足道的事件在那个广场的历史上具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 例如 , 96路公共汽车的通过是该广场历史的组成部分 , 同时汽车通过的这个地点也是96路公共汽车历史中的一部分 。 同样 , 自由出现在该广场的任何个人 ,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 都是该广场作为一个地点或交通人流中的一员 。 巴黎的历史是一部叙事 , 关于一个被叫作巴黎的地方 , 以及那些生活于其中 , 或者像珀雷克96路公交车上的乘客一样 , 只是路过的人 。
珀雷克的实验还提醒我们 , 他所记载的那些出现在圣叙尔皮斯广场上的人似乎没有形成一个同质化的社会 , 仅仅是形成了一个由许多个人组成的临时群体 , 我们只要稍微留心那些一闪即逝的故事就会发现:那些人居住地点不同 , 目标不同 , 意向不同 , 命运也不同 。 对于珀雷克来说 , 没有典型的圣叙尔皮斯人 。 这一点告诉我们 , 在写巴黎历史的时候 , 不要假定有一种“典型的巴黎人”存在 , 不要编造故事 , 也就是不要想象巴黎社会的思想、行为或反应都是协调一致的 , 因为那将与历史事实大相径庭 。
- 书影君&一部曾经影响千万人青春的小说,虽然时隔多年依然无法替代
- 七绝#杜甫在江南偶遇一故人,写下一首诗道尽唐朝兴衰,被誉为七绝之冠
- 碑文!伊拉克发现古代碑文,内容或将改写历史,怪不得各国都曾记载此事
- 韩愈$张籍宦游在外思乡情切,写下一首《秋思》,王安石读了称赞不已
- 美洲$关于美洲,山海经写了什么?美国学者:这份地理考察报告太珍贵!
- 贾府&高鹗续写《红楼梦》中最善意的一笔,却成了最大的遗憾
- 白金|白金大神丛林狼不写军事转型历史了,新书《贞观悍婿》上线,你看好他吗?
- 老师#高中生写字“太笔直”,作业本像是在画“栅栏”,老师:看着就晕
- 王羲之&写的不认识就不是好书法
- Weitzen!波兰静物女画家 Danka Weitzen 精美超写实花卉油画静物绘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