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保利娜·齐泽安
齐泽安生于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郊区的一个班图语系新教家庭 , 马普托当时还叫洛伦索马克斯 。 齐泽安先后就读于一所葡萄牙天主教学校 , 以及以莫桑比克解放阵线首任主席命名的蒙德拉内大学 。 在莫桑比克内战期间 , 齐泽安放弃了学业 , 效力于莫桑比克红十字会 。 1984年开始 , 齐泽安的名字开始出现在莫桑比克的文学杂志 , 比如《时间》(Tempo)、《多明戈》(Domingo) 。 1990年 , 齐泽安出版了她的第一部作品《风中爱曲》(Balada de Amor ao Vento) 。
据称 , 齐泽安是莫桑比克第一位出版长篇小说的女作家 , 但1990年前 , 像琳娜·马盖亚(Lina Magaia)这样的作家也出版了一些作品 , 琳娜·马盖亚是一个流亡者、专栏作家和老兵 。 2003年 , 齐泽安和米亚·科托分享了第一届何塞·克雷韦里纳文学奖(Prémio José Craveirinha de Literatura) , 奖励她的作品《第一位夫人:关于一夫多妻》(Niketche:Uma História de Poligamia) , 这部小说是齐泽安迄今最重要的作品 。
【诺贝尔文学奖|世界文学新动向|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公布】齐泽安关注莫桑比克的非殖民化、一夫多妻制 , 以及过渡时期的种种社会问题 。 《第一位夫人》承继《风中爱曲》(Balada de Amor ao Vento)的主题 , 主要关注一夫多妻制 。 小说讲述了警官托尼和她四位妻子的故事 , 这四位妻子居住在莫桑比克的四个地方 。 齐泽安对一夫多妻制的态度并不明朗 , 她无意彻底推翻一夫多妻 , 顺从以西方为主体的女权主义思潮 , 因为她了解一夫多妻有牢不可破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成因 。 研究表明 , 一夫多妻制不完全是殖民历史塑造的结果 , 它更多依赖于非洲既有的家庭结构 , 至今很多非洲国家都承认一夫多妻是合法的 。 乌若·艾森瓦纳(Uzo Esonwanne)也反驳了将反对一夫多妻制视为真理的倾向 , “人性中任何具有普遍性的事物(例如生殖)没有普遍适用的表达形式 , 即使有合适的表达 , 其语言形态揭示的也是压制性的权力意志 , 而非超验的真理 。 ”
同时 , 齐泽安试图发现隐藏在一夫多妻制背后的非洲声音和非洲故事 。 例如 , 基督教传布非洲前 , 非洲部落女性婚嫁后仍会保留自己的姓氏 , 人们深信姓名和祖先是联系在一起的 , 而随着殖民推进 , 非洲很多地方都采纳了基督教世界的规则 。 姓名随婚嫁而改变 , 也意味着非洲女性权利更受托于男性 , 比如现在有的莫桑比克妇女会下意识期待嫁与他人 , 赢得些许生存的权益 , 当然其中也包含了现代社会的运作 。 如其所说 , 莫桑比克妇女正在寻找一个他们曾经拥有但失去了的天堂 。 作为一位莫桑比克女性 , 齐泽安希望探究的是莫桑比克传统 , 以及非洲传统 , 而这个信条与西方思潮存在着很多隔阂 。
齐泽安指出 , 欧洲人到非洲前 , 非洲人可以直接和宇宙对话 , 在露天而不是室内祈祷 , 月亮、树木、大海等自然(神)都融入了非洲人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 。 殖民历史发生后 , 一切都改变了 。 非洲人成了欧洲人眼中没有信仰的人 , 后来也成了他们自己眼中没有信仰的人 。 齐泽安花了大量篇幅写作关于传统治疗师的文字 。 首先我们要清楚 , 传统治疗师是非洲传统知识生产的核心 , 这样的角色在殖民化和现代化的历程中被抹除了 。 非洲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医生和精神病医生 , 但此医师非彼医师 。 齐泽安的母亲在内战期间由于儿子牺牲产生了精神异样的状况 , 她去看心理医生 , 但几乎没有根治 。 一位有传统修养的医生解决了这个问题 , “为了使你母亲康复 , 你必须带她回到传统 , 回到她熟悉的语境 。 ”
- 出版者周刊&莫言:如果不是因为写了《生死疲劳》,我估计得不到诺贝尔文学奖
- 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真是靠丑化中国人才获诺奖吗?看看颁奖词,网友黑他有道理吗?
- 代表作!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残雪再次陪跑,小学没毕业的她在国外大火
- 诺贝尔文学奖!莫言: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第一人,为什么语文课本从不选录他的作品
- 神作@《生死疲劳》:这部“神作”,极有可能让莫言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
- 诺贝尔文学奖@汉字有何缺点?诺贝尔奖得主罗素一针见血:中国汉字有三大缺陷
- 诺贝尔文学奖#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同行都给出了不同的评价,你更认可谁?
- 大地@她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生前最大愿望是回中国,却被拒绝……
- 世界文学史!鲁先圣随笔:放弃之前
- 茅盾文学奖$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为何没有成为全民偶像,反而受世人谩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