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手|张艺谋人民日报撰文:在电影创作中讲好人物故事

【狙击手|张艺谋人民日报撰文:在电影创作中讲好人物故事】_原题为在电影创作中讲好人物故事(新语·让好声音成为最强音)
大年初一上映的《狙击手》是我拍摄的一部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 。 我们选择从一个小切口进入 , 将故事凝聚在一个小团队和其中的个体身上 。 宏大的战争是由无数的个体组成的 , 创作要聚焦战场上个人的命运、个人的蜕变、个人的成长等方方面面 。 观众是跟随人物看故事的 , 所以我们拍电影、讲故事的时候要把功夫下在人物身上 。 我仍在锻炼电影创作中讲好人物故事的能力 。
电影最后 , 张译饰演的连长点名那场戏让我在拍摄现场流下了眼泪 , 这场戏是我跟张译谈了两个晚上谈出来的 。 因为觉得这场戏很好 , 我们就补拍了开头点名那场戏作为呼应 , 把普通的名字放大了 , 把一个个人物放大了 。 “把青春献给祖国”是一个大口号 , 落实到具体人物和细节上 , 才能更加动人 。
有观众说这部电影的色彩和情感表现方式跟我以前的作品不太一样 , 我认为这类题材的影片需要注重写实性 。 由于故事发生在一个残酷的战场上 , 所以鲜艳的色彩肯定是不能用的 , 因此影像的调度基本接近黑白灰 。
我们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加入到了剧中 , 我相信那时候的志愿军最熟悉的就是这首“雄赳赳 , 气昂昂 , 跨过鸭绿江” 。 片中 , 几个演员声嘶力竭 , 甚至有些跑调 , 他们其实不是在唱歌 , 而是在喊歌 , 重要的是突出一种气势 。 这个细节让整个故事有了升华 , 拍摄现场 , 很多工作人员都看哭了 。
我是1950年出生的 , 那时候抗美援朝战争刚刚开始 。 我后来看了大量的资料 , 在那场保家卫国的战争里 , 最重要的是中国人的精神 。 当时一穷二白的新中国百废待兴 , 却敢于迎战全世界最强大的军队 , 并取得了胜利 , 我觉得这是最了不起的民族精神 。 所以 , 把青春献给祖国 , 以血肉之躯去战斗、去保家卫国都不是空话 。 年轻观众之所以如此关注反映70多年前这场战争的电影 , 是因为它展现的家国情怀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能够引发人们的共鸣 。
电影票房看起来是一个数字 , 但数字背后却是人心 。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看这类电影 , 是近两年中国电影市场上发生的可喜变化 。 这让创作者感到了极大鼓励 , 鞭策我们要把电影拍好 , 把中国故事讲好 。
(作者为电影《狙击手》导演 , 本报采访人员刘阳采访整理)
作者:张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