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中的“雪”可谓千姿百态而有温度——雪是香腮上的光晕、沸茶上的泡沫,也是艰涩的泪滴、孤勇的梅花,蕴藉着作者本人的内在精神与情感张力,绽放万般晶莹。
文章插图
宋 范宽 雪景寒林图苏词中的雪有一股子暖意,体现出热腾腾的生命力。有时,雪是破春的象征:“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一丛花·初春病起》)雪既代表冬天也代表它本身,与春交织争斗着。连同东坡在与疾病斗争时所体味的生命之滚烫一起,倾洒在本该萧条的春寒中。
在有关离别的词中,雪表现的是极尽挽留之意。如“相从不觉又初寒。对樽前,惜流年。风紧离亭,冰结泪珠圆。雪意留君君不住,从此去,少清欢。”(《江城子·东武雪中送客》)“天岂无情,天也解、多情留客。春向暖、朝来底事,尚飘轻雪。”(《满江红·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有时雪甚至跨越了时空,回到遥远的记忆中去抓住离别的友人:“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行香子·丹阳寄述古》)。比起单纯吟咏物象,这些词更注重表达人情。于是雪不甘心只作背景,会代表东坡行事——跳跃、飞舞,展现作者细腻的心事。
但当这份生机褪却,雪的寒意便抖落出来,如在《蝶恋花·密州上元》中,天上是“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地上是“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密州是苏轼变换词风的小节点,这首词中,苏轼在热闹的上元节直接抒发独处的心底冰凉,使畅快变得哽咽,滚烫变得冷凝。而到了喧闹燥热时,雪之寒意又变得弥足珍贵。苏轼曾在友人家中饮酒,主人汲泉入盆,洒落荷花,水便如“雪洒冰麾”一般散落在“白玉肌”荷花上,顿时暑气消散。
【 破春&“落雪有意”在苏词】雪本身就容易和梅联系在一起。与有些词人以冰雪冷冽衬托梅之坚强孤傲不同,苏词里的雪与梅非但不是敌对关系,反而有互相怜惜、互相成就之意。如苏东坡被贬黄州时忽逢大雪,为感念友人朱康叔便“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江城子》)梅与雪作为两个意象在词中交汇,既承受着世人晦明变化的评判,又因高洁而自惜和相惜,这也映射了词人心曲。同为黄州词作的还有“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定风波·红梅》)东坡以霜雪之姿咏梅,在冰冷中独自闲雅,同样表达自惜自持的心境。
除了梅花,雪还与融春的杨花互为喻体:“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虽叹离别,但情感是饱满、充盈、温暖的。
不仅看雪、感受雪,东坡还会“造雪”。元丰五年壬戍之春,被贬黄州的苏东坡效仿陶渊明,选择躬耕于东坡并筑雪堂居之,绘雪于四壁之间。起居偃仰,环顾睥睨,所见皆雪。此景在大雪中最美,苏轼身处其间,为的是感知雪意、内心适然。他独立雪堂,与故人陶潜对话:“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境,吾老矣,寄余龄。”(《江神子》)旁人嘲弄雪堂简陋,他称自己是“幽人自感”,并感慨:“念寓形宇内复几时。不自觉皇皇欲何之。”(《哨遍》)比起感知外物,苏东坡更在意自我的感受,在深刻地感受与前人、与今人的差异后,他选择拥抱自我、温暖自我。这也像苏词中的“雪”一样,可感,动人,充满深情。
- 志愿者#上海囡服务冬奥,“手把手”教各国健儿画冰墩墩
- 韩中华@“冰墩墩”花灯现身青岛台东 还有百米花灯长廊!
- 作画&《北斗神拳》的创作者如何绘制万智牌?
- 上海广播电视台@经典新韵齐上阵上海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正月十五元宵戏曲晚会鸣锣开唱
- 艺术|青海热贡艺术之乡半边天们的“领头雁”:一枝独放不是春
- 广州市|会“后悔”的大学专业,师范也上榜了,第一名体验了才知道不易
- 博物馆|博物馆里“不正经”的3件文物,别笑,这真的是古人做出来的
- 宝钗&香菱的裙子,令贾宝玉差点被薛蟠打死?详解情解石榴裙的两个伏笔
- 藏品|坐拥五千奥运藏品的“冰墩墩之王”:家里有七八十个各种“墩”
- 汉语|新书|“正月里来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