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叶兆言近照
【对话】
写一个人的“目光”:
重拾少年记忆 , 致敬远去的1980年代
澎湃新闻:我听说《通往父亲之路》是你内心深处一直想写的东西 , 但是迟迟未写 。 想写是为什么 , 迟迟未写是为什么 , 这一次又为什么决定写了?
叶兆言:念头是早就有了 , 迟迟未写是一直没有想好篇幅的问题 。 自从开始写作 , 我对字数的控制就像是盖房子一样 , 特别准确 。 这篇小说肯定不是短篇 , 但它是一个中篇还是一个长篇 , 我犹豫了 。 你看它写成长篇也可以 , 也挺有意思 , 就是另一种写法 。 在我的小说里 , 之前还有一个小说也是这样 , 可以当长篇写也可以当中篇写 , 就是《一号命令》 。 我思考过 , 就这两个故事 , 特别典型 。
我想这两个故事有一个共同点 , 都和我的自身经历有些关系 , 或者说化用了一部分 。 比如《一号命令》是因为看了我们老爷子一些日记和书信 , 这次《通往父亲之路》是因为我想起伯父以前在干校养牛 , 他给我祖父来信时我正好陪着祖父 , 经常听祖父说起这个事 。 回忆这段时光 , 我总觉得很有意思 , 就是两个特别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整天讨论的是怎么养牛 。 我祖父真去书店帮伯父找书 , 查怎么养牛 , 后来他俩的书信还专门出了一本书 。 所以你看《通往父亲之路》里写到了“父亲”在干校养牛的细节 , 这部分绝对真实 , 当年我伯父就是这样的 , 把牛当成孩子 , 天天夜里起来把屎把尿的 , 牛棚牛圈也弄得特别干净 , 像家一样 。 这些细节是触动我写这个小说的一个很重要的原点 。 它调动起我的少年记忆 , 可以引发出一些故事 。
澎湃新闻:少年记忆 , 也是从一个孩子去看长辈的视角?
叶兆言:这个少年的视角 , 或者说目光非常重要 。 当然这个小说还有其他方面 , 比如每一代人都有各自望向父辈的目光;还有我对当下学界的一些看法 , 等等 。 但我最初的想法就是一个少年的目光 , 从这个角度去写 。
所以 , 在写《通往父亲之路》的时候 , 我首先想到的不是人物 , 而是一个人看待世界的目光 , 包括他看待他的祖父辈、父辈 , 后来也看待他的儿子、孙子 。 你会发现小说中张左(编者注:小说男主人公)的目光都和我的目光差不多 。 而《通往父亲之路》也不是简单地写“儿子去看他和父亲的关系” , 那样故事庸俗了 , 这里面有一个细微的差别:它是写一个人望向上下几代人的目光 。 如果说有一个电筒在照 , 光线是放出去的 , 是从张左的眼睛放出去 。
文章图片
“五七干校”期间 , 张希夷与魏仁的通信(赵蘅绘 , 《通往父亲之路》插图)
澎湃新闻:从这个角度去写 , 为什么选择了中篇的篇幅?
叶兆言:因为我觉得这样的目光会让我想起1980年代 。 1980年代的时候 , 中篇小说特别热 , 对吧 。 就我的阅读经历来说 , 虽然最早读的是长篇 , 是托尔斯泰、巴尔扎克 , 但当我开始写作 , 想当作家的时候 , 我的阅读是从中篇入手的 , 比如梅里美的《卡门》《伊尔的美神》等等 。 那时写得最有激情的也是中篇 , 把它当成看家本领 , 然后你说苏童也好 , 余华也好 , 包括王朔大家玩的都是中篇 , 而且都发在刊物 。 我会觉得《通往父亲之路》也是这样一个小说 , 它为致敬1980年代而写 , 为致敬自己刚开始写作的那段青涩岁月而写 。
- 宝珀#为什么男人都爱宝珀五十噚,当然是有其原因的
- 长孙女|对话|黄高勤谈祖父黄宾虹:“内美”是他一生的追求
- |白茶适合用什么茶具冲泡?盖碗、玻璃杯,还是紫砂壶?
- 点对点|职业比赛的深思,人头只是假象,这几点才是关键
- 子产@3个经常用错的成语,以为是夸人,其实是讽刺和骂人,你用错过吗
- 鬼谷子#鬼谷子:老实人混得不好,是因为不懂这5个套路,学了早晚混出头
- 巴布亚新几内亚&女娲的真实原身到底是什么有人在大洋洲上找到了答案
- 小说@他抄了7年同一个人的小说,如今却年入6000万,真是讽刺!
- 养神芝#这植物,被鬼谷子誉为“养神芝”,是安神润肺的良药,遇到别错过
- 涨知识$女娲与伏羲孕育的孩子,他们分别是谁?看完涨知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