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文体市场面面观】国产电影在蜕变中成长

文体|【文体市场面面观】国产电影在蜕变中成长
文章图片

今年春节档 , 电影市场有两部战争片引发观影热潮 。 《长津湖》的续集《长津湖之水门桥》大中取材 , 展现战争的“全景”;《狙击手》小中见大 , 更像是战斗的局部“特写” 。 同为战争题材 , 选择同一档期上映 , 都表现出不俗的票房号召力和口碑影响力 , 打破了以往春节档喜剧片唱主角的市场格局 。
战争题材一直是电影创作的重要题材 。 在中国电影史上 , 曾经掀起过多次战争题材的创作热潮 , 也诞生过一批家喻户晓的作品 。 不过 , 一段时间以来 , 国产战争片陷入创作瓶颈 。 有的全程枪林弹雨、炮火连天 , 却让人昏昏欲睡 。 还有的说教痕迹明显 , 缺乏深入人心的力量而被市场“冷落” 。 从《长津湖》系列的“大”到《狙击手》的“小” , 国产战争片发生了什么样的蜕变?
战争片越来越好看 , 离不开中国电影工业水准的提升 。 电影工业水准体现在类型化的创作、科学系统的制片管理以及新技术的应用 。 《长津湖》系列的创作经验表明 , 同一类型的电影可以按照一定的创作标准 , 从剧本到制作遵循一定的创作规律 , 不断复制成功经验 , 保证可持续生产 。 科技和艺术的结合也是电影工业化的重要标准 。 《长津湖》系列在创作中借助高科技为观众创造了撼人心魄的视听体验 , 后期制作、特效技术90%以上都在国内完成 。 当前 , 在网络媒体冲击下 , 电影需要走向更高的制作水平 , 电影观众希望在电影院里获得与其他视听平台截然不同的体验 。 这些变化迫切需要电影人用科技创新引领行业发展 , 随着电影技术研发能力进一步提高 , 大银幕的独特魅力也将进一步绽放 。
战争片越来越好看 , 离不开中国导演讲故事能力的提高 。 如今 , 战争片越来越重视讲好大场景中的小故事 。 既能“得其大兼其小” , 又可“见其小观其大” , 既有对战争过程的全景式表达 , 又有对普通一兵的生动刻画 。 从这个角度来看 , 《狙击手》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大场面 , 但影片对人物的塑造却深入人心 。 特别是方言的运用 , 用轻度喜剧描摹悲壮内核 , 让一个个可亲可敬的中国军人形象跃然银幕之上 。 电影的文化属性决定其必须承载民族精神文化价值 。 因此 , 电影创作不应只追求场面的震撼 , 更要追求心灵的震撼 。 当导演们可以运用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 , 也应该沉下心去思考该用什么样的艺术形式追忆烽火岁月 , 致敬“最可爱的人” 。
【文体|【文体市场面面观】国产电影在蜕变中成长】国产影片既要立足国内市场 , 也需打开国际视野 。 值得肯定的是 , 当前国产战争片在高扬主旋律的同时 , 主题思想不再单一 , 对于战争与和平、战争与人的关系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 电影艺术是一门世界通用的语言 , 也是传播中国故事的最好载体之一 。 中国电影还需不断开拓题材的广度和深度 ,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 找到人类共情密码 , 让中国故事真正走向世界 。
《长津湖》系列和《狙击手》让我们看到战争题材拥有广阔的创作空间 。 截至2月9日 , 2022年全国院线电影总票房(含预售)突破100亿元大关 , 电影市场消费潜力可见一斑 。 期待中国电影在蜕变中成长 , 用更多叫好又叫座的艺术精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姜天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