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中国人标识岁月的独有刻度( 二 )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标识岁月的独有刻度
本文图片

从八节气发展出二十四节气 , 观察物候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 实际上 , 除四立、四仲之外 , 其他节气的命名都是来自于相应的物候或气象 , 二十四节气又因此被称为“物候历” 。 这点也很好理解 ,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 , 草木凋零、鸟兽迁徙、风霜雨露是最直观的感受 , 也是四季流转、农业生产最直接的表征 , 古人自然对这些变化尤为敏感 。 《诗经》中有许多诗篇记录了古人劳动场景 , 其中就有丰富的物候内容 。 比如《豳风·七月》中的“春日载阳 , 有鸣仓庚”“四月秀葽 , 五月鸣蜩”等等 。 春日暖阳黄鹂歌唱 , 五月知了开始阵阵叫响 , 古人对时令的观察简单又新鲜 。 许多节气的命名 , 就滥觞于这些频繁观察到的物候经验 。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标识岁月的独有刻度
本文图片

以物候划分时令也有不足 。 一是在不同年份 , 物候的出现有早晚 , 不同地区也有参差 , 二是观察有时也有误差 。 比如 , 西汉初年 , 立春节气之后是惊蛰 , 再是雨水 , 后来人们发现 , 立春之后的天气仍然要寒冷一段时间 , 蜇虫还没到出来的时候 。 此时雨水逐渐地多了起来 , 于是便将“雨水”放到“惊蛰”前面了 。
太阳历出现后 , 以物候定节气的做法被以太阳位置定节气的办法所代替 , 因为后者更具普适性也更准确 。 现在的二十四节气 , 每一个节气在阳历中的日期基本是固定不变的 , 相邻节气之间的时间也相同 , 就是典型的太阳历 。 现在人们在乡间看到的农历历书上 , 清楚地标明了每一个节气到来的日子 , 成为中国人标识岁月的独有刻度 。
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象征符号
作为一种农时制度安排 , 二十四节气在古代农耕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 与古人懂得根据自然节律、顺应天时有密切联系 。 在农业生产实践中 , 劳动人民还总结出一些生动活泼 , 便于传唱的节气谚语 。 比如 , “春打六九头 , 遍地走耕牛”“清明忙种麦 , 谷雨种大田”“大暑不暑 , 五谷不起”等等 , 这些凝结了劳动智慧的谚语 , 成为农业活动的生动向导 。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标识岁月的独有刻度
本文图片

▲南宋 马和之《豳风·七月》局部 。 《豳风·七月》以时令为序叙述了农人一年间的耕织劳作情况 。
数千年过去了 , 借助自然科学的力量 , 我们有了更加精细的安排、指导农耕的方法 。 虽然无需参照二十四节气来安排农事 , 然而它依旧有的生命力 。 一方面 , 只要农民还在耕地 , 二十四节气的农谚的流传就不会停止 , 依然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 。 另一方面 , 二十四节气呼应了中国古人遵循人与自然的协调与统一的思想 , 在逐渐演化中 , 这一节气制度 , 与中国传统阴阳五行等思想观念相融后 , 深刻地渗透到文化传统、民间风俗中 , 与养生、祭祀、诗歌创作联系在一起 , 从而有丰富的文化象征意味 , 拥有了经久不衰的内涵 。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标识岁月的独有刻度
本文图片

“春风有雨病人稀”“白露不露身”“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等等 , 这些与二十四节气交融在一起、有关养生保健的谚语 , 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 。 “随风潜入夜 , 润物细无声”“春风如贵客 , 一到便繁华”“清明时节雨纷纷” ,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 , 一场以“诗词歌赋+传统历法”为核心元素设计的倒计时 , 将“中国式浪漫”传递给全世界 , 展现了流淌在中国人基因里的文化和血脉 , 受到了全世界的好评 , 这是二十四节气在当代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