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老子的这句话到底该怎么理解
老子的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句话,也是《道德经》中最有争议的内容之一,因为老子的这个说法,太违背常理了!在我们大家的生活经验中,要了解一件事情,总要深入到这件事物之中才行,任何知识的掌握也要通过学习,决不可能坐在家中就能知天下事的,也不可能不学就能掌握知识的。
文章插图
老子的这句话却说,不用出门就能知道天下事,不用观察就能够明白道理。这,岂不是太不科学了!于是,历朝历代的人们,既有对老子的这句话提出严重质疑的,也有替老子百般辩解,从而对这句话作出各种各样解释的。在历史上最早讲解《道德经》的,莫过于战国末期的法家人物韩非子了,韩非子的《喻老》:“空窍者,神明之户牖也。耳目竭于声色,精神竭于外貌,故中无主。中无主则祸福虽如丘山,无从识之。故曰:“不出于户,可以知天下;不窥于牖,可以知天道。”此言神明之不离其实也。”韩非子认为,只要精神不外驰,达到神明内守,就可以坐在家中知天下了。只可惜,这样的说法肯定是不对的!因为即使有人做到了“神明不离其实”的精神内守,也不可能坐在家中就能把什么道理知识都不学而知,更何况普天之下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精神内守呢?
文章插图
河上公注:“圣人不出户以知天下者,以己身知人身,以己家知人家,所以见天下也。”河上公的说法,也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每一个人、每一户人家、每一个国家的具体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在每一件事情上都由己及人地推测他人,岂不是太主观了?当代文化名人南怀瑾先生,在《老子他说》中对这句话解释为:“能够知天下事,是有智慧的人,智慧到了最高处,就是真正的神通;神通并不是稀奇的事,而是真实智慧的成就。一个智慧真正成就了的人,不必出门,就会知道天下的事”、“比如,一个真正修养到达无为清净的人,那就是神而通之的境界……坐在房间里,甚至于坐在山洞里,或者在空谷的地方,宁静地神凝气聚的时候,没有物质的障碍,没有房子的障碍,也没有山河大地的障碍,这时假使看天体的星球,自己在定静中就看得非常清楚,而且不会受风雨气候的阻碍。”南怀瑾先生直接了当地把老子的这句话解释为神通,只要有了神通,坐在家中看外星球的事都不在话下,那当然就可以“知天下”、“见天道”了。按照南怀瑾的说法,只有先有了神通,才能“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如果没有神通,那恐怕就难于“知天下”和“见天道”了。那不禁要请问南怀瑾先生,既然“天下”和“天道”需要依靠神通才能看到,而你自己以前也说过,神通需要修道才能得到,那你在没有见到天道之前,又凭什么来修道?不修道又哪来的神通?没有神通又怎么能见到天道?
文章插图
通过上面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古往今来的文人学者们,他们对《道德经》的理解,都落在了“为什么不出户能够知天下”这个问题的巢臼中不能自拔。那么,老子的这句话到底该如何理解呢?“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的真正念义,又是什么呢?要真正读懂老子的这句话,我们不能单看《道德经》的这一章,而应该联系上下文一起来理解。我们先看《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知足之为足,恒足矣。”再看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然后看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恒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根据马王堆帛书甲乙本、西汉竹书等出土文献,以及战国韩非子所引的《老子》,各版本的文字意思基本一致,故可以确定老子的原文即是如此。《道德经》第四十六章,讲的是可欲、不知足、欲得都属于无道,无道就是不好,有道才能得到好处。《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讲的是学了道,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 书虫@强推5本不出名却好看的网络小说,主角很有性格,代入感十足
- 冻死骨!古代穷人过寒冬,为何宁可在户外冻死,也不挖地窖御寒,是懒吗
- 岳灵珊#为何说黄衫女在倚天中,武功天下第一?从她的名字,便可看得出来
- 老顽童!为何说金轮法王是天下第一?东邪南帝默认,老顽童嘴硬
- 绯闻女友!欧阳锋三个绯闻女友,一个是天下第一老婆,一个是天下第一徒弟
- 武学#“天下武功出少林”让少林名传千古,下一句却让少林百年抬不起头
- 天龙八部&独孤求败为求一败,扫清了天下高手,也包括虚竹?他传人给出答案
- 二师兄!八戒实力不虚二郎神, 为何取经不出力, 看完“老猪封号”恍然大悟!
- 求职|2022找工作、落户的看这里!
- |南昌实现“一户一墩”了?他们自己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