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四川古建筑调查最新成果发布:系统调查上百座四川古建,建立四川木构建筑断代标尺( 二 )


那天,三人利用红外相机对屋梁进行拍摄,三脚架固定好后,通过取景框,可以清晰地看到屋梁上出现了黑色的字迹,那正是通过红外线过滤的年代久远毛笔字——由于墨迹和污渍吸收红外光的强弱不同,有墨迹的地方在红外相机的成像中颜色更深,同周围的污渍区分开来,题记显现出来了!这一发现令大家欣喜不已,同三人一起考察的地方文管工作人员也感叹,在多年的文保工作中,还是第一次发现报恩寺大殿中还有这些隐秘的题记。
古建筑&四川古建筑调查最新成果发布:系统调查上百座四川古建,建立四川木构建筑断代标尺
文章插图

眉山报恩寺纪年题记
找到国保级元代建筑“出生证”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验,古建中心的专业人员又陆续对省内的其他几处早期古建筑进行红外摄影,也都在建筑构件的表面发现了许多前人未曾注意到的文字信息。
2015年,赵元祥带着红外相机再次到位于盐亭县的花林寺大殿进行调查,拍摄到了大量的墨书题记,根据建筑形制、题记和碳十四测年结果,蔡宇琨、赵元祥二人发表了《四川盐亭新发现的元代建筑花林寺大殿》,明确了这座建筑的主体结构修建于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比当时文物资料里公布的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提早了近300年。这篇发表于国内权威期刊《文物》上的调查报告,也是国内首次发表的将红外摄影技术用于古建筑调查的学术报告。得益于古建中心的调查成果,花林寺大殿从最早的一处县保,很快升级为省保,并最终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本体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更好的保护。
“2018年8月,我们来到芦山青龙寺,当时青龙寺大殿是载入建筑史教科书的元代建筑,然而我们对此早就产生了疑问。过去文物部门记录青龙寺大殿的题记为‘□□□□□年岁次癸亥二月仲春下刻朔二十六日明星黄道吉辰重新竖立青龙寺宝殿一所’,并根据“癸亥”年推测开头看不清的几个字为‘大元至治三’,即认为大殿建于元至治三年(1323)。然而根据古代纪年的常规格式,明显可以看出,以前辨认的‘二月仲春下刻朔’中的‘下刻’实际应为记朔日的干支。查元至治三年二月应为癸亥朔,可是‘癸亥’二字会被误认为‘下刻’吗?我们认为前人很可能是将“丁亥”认成了‘下刻’。此次通过红外相机拍摄,看不清的几个字居然显现出来了,题记全文原来是:‘维大明正统八年岁次癸亥二月仲春丁亥朔二十六日明星黄道吉辰重新竖立青龙寺宝殿一所’。题记证明这是一座明代的建筑,而这座建筑的实例也表明了中国建筑史上以往认为的四川元代建筑风格,实际上直到明代仍有使用。”赵元祥说。
蔡宇琨介绍,古建中心利用古建筑年代学和红外相机,重新确认和修正了包括花林寺大殿、青龙寺大殿在内的省内一批古建筑的建筑年代,这批建筑遍布省内各区县,共计23处。在一系列成果的发表和带动下,省内外古建研究学者开始纷纷采用这项技术,发现了许多仅凭肉眼难以辨识的历史信息。
古建筑&四川古建筑调查最新成果发布:系统调查上百座四川古建,建立四川木构建筑断代标尺
文章插图

新繁龙藏寺调查
为四川木构建筑建立断代标尺
“从上个世纪至今,对四川古建筑的调查和研究一直在进行,积累到今天,已经有不少成果。”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蒋成介绍,“21世纪初,古建筑的形制年代学和单体建筑断代方法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在华北地区修正了不少古建筑的年代判定。我们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中心也想将这种新的、科学的断代方法应用到四川的古建筑研究保护中去,于是我们决定对四川现有的古代木结构建筑,尤其是年代偏早的木结构建筑进行一次尽可能全面的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一个四川地区适用的木构建筑断代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