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面对“语言暴力”,我们该如何承受?丨新京报人文阅读思想图谱( 二 )


进而,我思考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新媒体下的语言表述的界限在哪里?从过去所谓的“人言可畏”到当下的语言暴力,我们该如何承受?如何处置?
十九世纪#面对“语言暴力”,我们该如何承受?丨新京报人文阅读思想图谱
文章插图
唐小兵,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唐小兵:2021年学界前辈何兆武、章开沅、余英时、李泽厚先生等相继逝世,感觉是一个天才淡出巨星凋零的年份,我这些年持续思考的问题是现代中国的人文主义传统在当下中国何以得以延续、深化、拓展而赓续不绝。人文主义传统寄托于像前述这样的知识贵族和学术大家,他们以自身的学术、人格和选择彰显了即使在一个人文精神式微的时代,坚持文化、智慧与学术的尊严仍旧有其不可剥夺的价值。
围绕这个主题,我今年重点阅读了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三本书,包括日本思想史大家丸山真男的论文集《忠诚与反叛:日本转型期的精神史状况》、谢正光的文集《清初的遗民与贰臣》和杨潇的非虚构作品《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十九世纪#面对“语言暴力”,我们该如何承受?丨新京报人文阅读思想图谱
文章插图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作者:杨潇,版本: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年5月
丸山真男的作品彰显了日本思想史复杂的张力和内在脉络,也展示了近代日本知识人在政治与学术之间的选择,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而谢正光先生的作品则展现了清初遗民与贰臣之间盘根错节的复杂勾连,显示了人性与政治彼此交错的历史世界与精神图谱,杨潇的这本书通过公路行走的方式将历史写作与旅行写作做了极好的内在结合,呈现了面对个体和人类困境的自我如何向历史与自然汲取强韧的心力来摆脱结构性状态的自觉。这三本书构成了一个互相参照极为有趣的知识世界与精神地图。
值得关注的图书
高林:李双志的《弗洛伊德躺椅与尼采的天空》是一本非常有野心的著作。它讨论了西欧兴起的颓废文学是怎样扩散到德意志,在柏林、维也纳和慕尼黑开花结果的。而且,他还分别从这三座具有代表性的德意志城市的社会环境出发,比较了西欧颓废文学在德意志的不同演变。
艾力克·肯德尔的《启示的年代》是同主题下一本具有颠覆意义的书。作者是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他从脑科学的角度重新解释世纪末的维也纳的艺术、思想和文化。或许总有一天,脑科学会抛开社会和历史学者,去独立地解释艺术,这是一个惊人的前景。
十九世纪#面对“语言暴力”,我们该如何承受?丨新京报人文阅读思想图谱
文章插图
《弗洛伊德躺椅与尼采的天空:德奥世纪末的美学景观》,作者:李双志,版本: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年5月
陈力卫:因新冠疫情,我无法走动,只收到国内外友人寄赠的几本书。其中,狭间直树先生的《近代東アジア文明圏の启蒙家たち(近代东亚的启蒙家)》(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21.5)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该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以“近代东亚文明的形成”为题,探讨在西方的冲击下,日本的启蒙思想家如何跨越语言、文化、规范等障碍,重新建构东亚自己的文明体系的问题,从江户末期的西周和津田真道如何引进西学,到中江兆民翻译的《民约论》以及《万国公法》在日本的普及,再到福泽谕吉、内藤湖南对国民意识形成的影响,该书对这些启蒙家的苦恼和思想上的互动做了一番梳理。第二部分则是以梁启超为主,作者将其描述为“形成东亚文明的功臣”,亦即第一部分涉及的日本启蒙家所导入的西方思想是如何通过梁启超来往返于东亚的,这两个部分等于是相互连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