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獐#江苏:让“上古神兽”重现往日荣光( 二 )


36岁的姚亚军是保护区管理处安全保卫处的工作人员。他从小在保护区内长大,父母都是保护区的职工。保护区的变化,他都看在眼里。
“不仅是麋鹿数量多了,保护区内还飞来了百余种珍贵的鸟类。生物多样性也更丰富了。”姚亚军发现,一到夏天,麋鹿身上就会有很多的蚊虫。这些鸟儿就趴在麋鹿的背上吃虫子。这样一副和谐的生态画面,深刻地印在了姚亚军的脑海里。
长大后,他留在了保护区,做起巡护工作。保护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姚亚军所在的B组每天都要巡护大丰港附近的四五百头麋鹿。对姚亚军来说,他们就是野生麋鹿的“救护车”。
2021年8月,姚亚军所管理的网格内有18头麋鹿被困在了当地村民修建的水渠内。得知情况后,姚亚军迅速赶到现场,分别对麋鹿进行麻醉,并配合消防队将其解救。
如今,保护区占地约4万亩,在一区、二区、三区共设有98个监控,可以对麋鹿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
33岁的大丰人陈杰于2013年参加工作。他主要负责麋鹿的投喂工作。如今,他努力成为一名助理兽医师。
“人工养殖的麋鹿一年四季都需要投放食物;野生麋鹿为了保障在缺少食物的冬天可以舒适过冬,我们也会为其在冬天投放食物。”陈杰介绍,食物投放每天两次。每头麋鹿一天都要吃5~6公斤的饲料。
此外,麋鹿保护区科研监测中心大楼是保护麋鹿的重要部门。2018年,他们新增了三个监测点,24小时监测保护区水文、土壤、气象等30多项指标,每隔15分钟更新一次上传至大数据平台,供科研人员研究使用,大大提高了科研水平。
多年来,保护区主持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42个,其中国家重点攻关课题3个,获部、省市级科技成果奖6个,获国家专利4个。
保护区相关工作人员还出版了麋鹿研究专著等13部书籍,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130余篇,取得研究成果80多项,其中7项成果填补了世界麋鹿研究史上的空白。
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采访时,徐安宏有些激动:“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如今‘大卫鹿’这一名词已基本没有人用了。全世界的科研文献,均将麋鹿的汉语拼音作为对于麋鹿的标准化表达。”
迄今,该保护区麋鹿数量已经由1986年建区时的39头发展到现在的6119头,占世界麋鹿总数的60%,其繁殖率、存活率、年递增率均居世界之首。野生麋鹿数量已达到2658头,结束了全球百年以来无完全野生麋鹿群的历史。
采访时,徐安宏时不时望向窗外辽阔的草地。阳光照耀下,他的双鬓已渐生银发,他心中一直藏着一个梦想:有关专家说,麋鹿的数量最好达到10万头。到那个时候,湖北省石首市的麋鹿保护区内的野生麋鹿由西向东跑,我们保护区的野生麋鹿由东向西跑,最终在长江生态走廊交汇。“不论多久,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