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康熙把石涛给忘了,石涛的自作多情,不断暴露出其品格上的缺失( 二 )


虽然清朝是满族人,但是清朝皇帝却特别喜欢汉族文化,从此,文人山水一改昔日的“布衣\\\"、“在野\\\"地位,开始从民间和臣下的书斋,大规模的进人内廷;王原祁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进人了翰林院,并进人了康熙皇帝的南书房。




董其昌@康熙把石涛给忘了,石涛的自作多情,不断暴露出其品格上的缺失
文章插图

(3)学传大痴
经过了内廷的磨炼,王原祁的山水风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而使王原祁的山水风格最终形成的是在五十年学传大痴后最终确定下来。王原祁认为绘画之道,当以南宗为正脉;而南宗诸贤之中独师黄公望,而王原祁自弱冠之年起便遵从祖父王时敏的教导,一心一意的宗法黄公望。
(4)定于“正脉\\\"
王原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王原祁的画法是干笔淡墨积墨法,他主张用笔要“毛\\\"不要 “光\\\",指的是干笔淡墨,而且不能一遍画成,必须在反复皴染中求融合厚重,这与他的干笔淡墨积墨法是一致的。




董其昌@康熙把石涛给忘了,石涛的自作多情,不断暴露出其品格上的缺失
文章插图

(二)“狂”的形成
(1)师从董其昌
而在众多南宗画派中,除了正极的王原祁,特别突出的还有奇极的石涛。石涛与王原祁皆发于一脉,源于同意为董其昌所反复阐释和改造过的文人画传统,然而却因各自主体(品格、学养、心态、观念)和客体(身心阅历、社会地位、生存状态、文化情境)的巨大差异分道而行,最后竟至终成正奇两级的典型个案。
石涛,原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号大涤子、纯根小乘客、晚号瞎尊者,自称苦瓜和尚,生于1642年,卒于 1707年,广西桂林人(一说安徽凤阳)。僧籍全州(因父乱逃亡全州落发为僧),当和尚后法名超济、原济,亦作元济。是明朝靖王朱赞仪的十世孙,清初著名画家。
【 董其昌@康熙把石涛给忘了,石涛的自作多情,不断暴露出其品格上的缺失】石涛自幼背井离乡,出家为僧,他在过敬亭山下,渡洞庭,经庐山至松江拜旅庵本月和尚为师后,也来到敬亭山下,在宣城的十余年里,其间多次往来于黄山,径川与敬亭之间,并以寓居双塔寺为多。
石涛虽源于南宗,但也与南宗有很大的不一样,石涛不愿随波逐流,对“时所好也\\\"的董书,“心不甚喜\\\" (董氏不论书画,皆流露出从容闲适的心态,而石涛则为性情中人,两者相悖),这一点极为重要,也是石涛日后之所以能够冲决“南北宗论\\\"的捆束,追求“我自用我法”的主体原因。




董其昌@康熙把石涛给忘了,石涛的自作多情,不断暴露出其品格上的缺失
文章插图

(2)宣城十年
作为明宗室,石涛遁迹佛门,是为了躲避现实,然后当他浪迹四方,接触了无数的秀美山川景象后,又想通过艺术使自己从消沉寂灭的僧道中解放出来,来讴歌生活。为此,在宣城的十年中,石涛与这一带的社会名流颇有交往,且留下了不少的诗篇和画迹。《观音图》就是在如此背景下产生的,石涛画法,至宣城为一变,跟梅清的风格几乎一样。画笔之劲健,构图之完整,己趋于成熟。所以不难看出,石涛的风格是受梅清影响,而且影响很是深重,以致奠定了石涛的早期山水风格。
(3)北上见帝
石涛在宣城的十余年间,无论是意识形态和艺术风貌,都是从稚嫩向成熟递变的重要的阶段。离开宣城十余年间,再次来到了南京。这刚好遇见了康熙帝第一次南巡,而这一次从心灵深处掀起了石涛的人世思绪;第二次的南巡,石涛亦在应诏之列,令石涛受宠若惊兴奋不已的是,玄烨居然当众呼出了他的名字,这便给石涛吃下了人世的决心。为此,石涛便北上来到了北京。在京期间,石涛从未得到过“圣主\\\"的召见,康熙似乎把他给遗忘了石涛的自作多情,不断暴露出其品格上的缺失,也折射出现实的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