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英|《老闺蜜》导演乔梁:打破人生界限,人可以老,梦还年轻( 三 )


A:我弟弟有句话说得特别有意思 。 我弟弟看了第一集之后 , 跟我妈说:“这五个人里面 , 都有你的影子 。 ”其实你创作一个东西 , 你肯定会从身边人中汲取一些东西 。 这五个老太太里 , 我妈的确都有这个影子 。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 , 是巨大的 。 我当导演 , 学拍片 , 走影视这条路 , 都跟我妈有特别重要的关系 , 她非常支持我 。
Q:《老闺蜜》其实说的是一种活法 , 一种人生态度 。 人的一生 , 渡情渡难渡心方能渡自己 。 您认可这个观点吗?你怎么看待人生和老去?
A:我就觉得享受生活 , 享受当下 。 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很精彩 , 不要因为叹息自己的青春易逝 , 而错过了今天的美好 。 我觉得无论是生老病死、爱恨别离 , 只要我们能用一个平常心去看它 , 其实都会无比美好 。 就像我们看电视剧 , 当你跳开 , 置身度外地去看剧中的悲喜 , 你都会从中获得一种享受 。 生活就是这样 , 我们既是演员 , 也是观众 , 只要你用一种观众的心态去面对 , 你的生活就会很精彩 。
晓英|《老闺蜜》导演乔梁:打破人生界限,人可以老,梦还年轻
文章图片

Q:您是教授、导演、编剧 , 既拍电影也拍电视剧 。 在您看来 , 拍电影和拍电视剧哪个挑战性更大?即便是电视剧 , 您的作品也有鲜明的电影拍摄手法和高级质感 , 风格独特 。 从创作角度出发 , 您怎么看您影视作品中的“共性”与“个性”?
A:影视都是用视听语言讲故事 , 这没什么区别 。 但在拍摄上 , 各有各的难处 。 就像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 写长篇和写短篇要的那个劲不一样 , 有的人是两个都行 , 有的人只能顾一头 。 应该说 , 电视剧更看重的是那种长篇结构 , 你要在四十集左右的一个体量之间 , 找到它起承转合的高潮点 , 同时你还要在每一集中找到这个高潮点 。 这个过程中有众多的人物 , 有人物关系以及关系的变化 , 还有主要人物在大事件中的这种起承转合 , 每一个人物都要把握 , 所以在这方面 , 拍电视剧其实很累 。
电影则是另外一种 。 因为它的篇幅不长 , 所以你的表达必须言简意赅 , 不能有废话 。 比如拍电视剧 , 一个屋子里可能有50场戏 , 这50场戏在调度上势必会重复 。 但是拍电影 , 这个屋子里只有5场戏 , 那这5场戏除非我故意要求他重复 , 有一种味道 。 除此之外 , 你必须要想出新的办法去解决这件事 , 它是有不同的劲 。
Q: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 , 你的作品基本都是现实题材 , 聚焦的主题也都相对边缘 , 并非流行性题材 , 有人称您是“现实题材导演先锋” 。 您为何如何偏爱拍摄现实题材?有人说在您的作品里看到的是“孤独” 。 这种孤独的逆潮流创作和犀利却现实的主题会延续下去 , 成为您作品的主旋律吗?
A:我觉得中国现在的社会 , 日新月异 ,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 , 中国的变化太大了 。 每天沸腾的生活中 , 有太多的故事 , 根本拍不完 。 我每天都身处其中感受着 , 很受触动 , 所以我就更喜欢拍现代的东西、现实的东西 。
关于作品中的“孤独” , 这是评论家评价的 , 我自己并没有这个意识 , 我也不想用这个东西把自己捆住 。 其实只要是你自己喜欢的东西 , 自己去做的时候 , 它自然会带出你的个性和喜好 。
晓英|《老闺蜜》导演乔梁:打破人生界限,人可以老,梦还年轻
文章图片

真正做到文化自信 , 你面对世界时 , 才能有底气
Q:您是导演 , 也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教授 , 是国内典型的“学院派”导演 。 您觉得“学院派”导演最大的特点或优势是什么?作为导演系教授 , 您在实际教学中 , 怎么看目前中国导演的培养模式和产学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