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学翻译:语感与美感之间( 二 )


那么美感从何而来呢?来自语感 。 语感则来自原著文本的大量阅读 。 从大量阅读中习得的语汇和句式 , 应该说一开始就疏离了辞典干巴巴的标准释义 , 而带有各种语境赋予的鲜活的感性因素 , 比如温度、气味、氛围 , 比如节奏、律动、喘息 。 挪用木心的说法 , 好比把鱼放在水中而不是摆在桌面上观察 。 又好比水草——木心用来比喻《红楼梦》中的诗——“取出水 , 即不好 。 放在水中 , 好看” 。 而若“放在水中”即放在语境中 , 就会不期然间感受到语汇的种种外延性、引申性指涉 , 及其微妙意韵 , 原作文体或整体语言风格也随之心领神会 。 这样 , 翻译时就省去了不少冥思苦索的理性解析时间 , “蓦然回首 ,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总的说来 , 相对于故事 , 村上更看重文体 。 他说“文体就是一切” , 而故事会“不请自来” 。 那么对于译者呢 , 不妨说 , 语感就是一切 。 有了语感才能译出美感、译出文体中的审美感受 。
最后举个例子吧 。 2017年我翻译了村上的长篇小说《刺杀骑士团长》 。 大家可能知道 , 可能不知道 , 这部小说是上海译文出版社花了堪称天价的版权费——那可不止“一掷千金”——买来的 。 如果仅仅买来一个有趣的故事 , 那肯定是不值得的 。 中国会讲故事的人多了 , 莫言讲故事的能力就不在村上之下 。 而若买来的是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 一种具有“普遍性渗透力”的文体 , 那么就会给中国读者带来一种异质性审美体验 , 进而拓展中国文学语言表达的潜能和边界 , 同时带给中日两国文学和文艺审美交流以新的可能性 。 果真如此 , 那么版权费无论天价还是地价都有其价值 。 而这种价值的体现 , 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翻译:一般翻译转述内容或故事 , 非一般翻译重构语言美感、文体美感 。 这也是文学翻译的旨趣、妙趣和乐趣所在 。
林少华 , 1952年生 ,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 兼任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青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 曾任教于暨南大学、日本长崎县立大学 。 主要著作有《落花之美》《为了灵魂的自由》《乡愁与良知》《雨夜灯》等 , 译著有《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刺杀骑士团长》等村上春树作品 , 以及《我是猫》《罗生门》《雪国》等日本名家作品一百余部 。
《 人民日报 》( 2022年02月17日 17 版)
【翻译|文学翻译:语感与美感之间】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