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2月19日电 (张婧)6岁听戏、12岁进入县文工团、15岁考上艺校、19岁登台上演全本戏……赵希顺与戏结缘 , 在角色中品味悲喜人生 , 一方舞台载万种风姿 。 身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他 , 传唱陇剧多年 , 并致力于在戏里戏外传承陇剧文化 。
【陇剧|陇剧人戏里戏外话“传承”:一方舞台品悲喜人生】农历虎年春节刚刚过去 , 赵希顺回到工作岗位 , 准备新一期《陇剧讲堂》的授课准备 。 该讲堂由甘肃省陇剧院于2020年开展 , 已邀请多位陇剧专家向业务工作者传授陇剧音乐、表演、道白、唱腔等方面知识 , 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 , 还增强当地陇剧演员学习的良好氛围 。
在他看来 , 上述讲堂旨在培养更多优秀的陇剧人才 , 将这门甘肃的地方戏曲代表剧种浇灌成一枝陇上艺苑奇葩 。 实际上 , 在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方面 ,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 , 他就已经走进学校 , 面对艺术院校学生教授陇剧演唱的风格和韵味 , 而最令赵希顺连连称赞的是 , 那些年带过的学生如今已活跃于当地 , 甚至是西北五省(区)的戏曲业内 。
陇剧发源于甘肃庆阳 , 由陇东道情演变而来 , 具备细腻的唱腔、委婉的音乐 。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 ”甘肃陇剧虽不及京剧、秦腔的大气磅礴 , 但却更有小家碧玉一般的独特魅力 , 由此被称为“西北越剧” 。
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赵希顺听“样板戏”长大 , 因为天生的好嗓音 , 还在上中学时的他就被县文工团选拔 , 开启一条“童星路” 。 彼时的赵希顺多时演唱歌曲 , 或跟着老师哼唱京剧 , “那时候还对戏曲没有多少概念 , 更别提陇剧了 。 ”他说 。
“正式接触陇剧 , 得是考入艺校 。 ”赵希顺近日接受中新网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进入学校以后才得知有陇剧班 , 自身条件也符合 , 这就顺利进入陇剧的学习课堂 。 每天早上6点起床吊嗓子 , 之后进入排演厅练习“唱念坐打” , 时常到夜里10点以后才结束 。
赵希顺说 , 成为陇剧班的学生后 , 每天认真学习 , 踏实练功 , 只想着做好当下事 。 腿功练习中的弧度、韧度 , 毯子功中的翻打跌扑……从对陇剧的一无所知 , 他逐渐积累专业知识 。
起初的几年 , 赵希顺参与折子戏表演 , 直到专业学习的第4年 , 才登台参演《枫洛池》 , 这部号称是陇剧开山之作的全本戏 , 也使得他对陇剧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 从而在角色中传承陇剧文化 。
如今的赵希顺是国家二级演员 , 甘肃省级非遗传承人、甘肃省陇剧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 致力于陇剧演唱的研究 。 他说 , 要植根于甘肃本地 , 唱出原有的陇剧风格和味道 , 形成固定的演唱肌肉记忆线条 , 同样包括新创的陇剧曲目 , 仍然要在“婉转、悠扬、绵柔、细腻”这几个字上下功夫 , 除了在传统唱腔中寻找共同点之外 , 还要无限接近人物本身和情感共鸣 。 (完)
- 戏里戏外#陇剧人戏里戏外话“传承”:一方舞台品悲喜人生
- 传承|陇剧人戏里戏外话“传承”:一方舞台品悲喜人生
- 贾宝玉@87版红楼梦:林黛玉和贾宝玉,戏里戏外皆有情,真让人羡慕
- 输赢|《输赢》陈坤,戏里戏外惨遭爆头,辛芷蕾“丝袜”成瘾
- 剧目$皮影戏里说法治 百姓心中明事理 临平与非遗结合开展法治宣传
- 传人|陇剧传人“戏窝子”育“小戏骨” 更盼陇上“梅花”次第开
- 元春&红楼梦:贾元春省亲最大的伏笔,都在她点的四出戏里
- 本泽马|游戏里最难看到的隐藏剧情:全职业满级才解锁,直接颠覆玩家认知
- 大禹治水|原创陇剧《大禹治水》兰州首演:述黄河故事共叙山河情
- 积石峡@原创陇剧《大禹治水》兰州首演:述黄河故事共叙山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