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特稿】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冰墩墩”带给我们的启示( 二 )


冰壳之下,“冰墩墩”传递出的那一分“暖”和“软”,让原本紧张的体育竞技变得和谐友爱;疫情之下,小小的手办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北京冬奥会&【特稿】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冰墩墩”带给我们的启示
文章插图

冰墩墩抖雪时的样子(央广网发 )
连日来,曹雪接受了大批境外媒体的采访,“一见如故”的感触就是例证。
“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情?我觉得可能是‘冰墩墩’发挥了作用。它作为一个友好的文化使者,已经事前在我们中间沟通过了。”
令曹雪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与“冰墩墩”的狂热粉丝“义墩墩”——日本电视台采访人员辻冈义堂的“云会面”。
“连线时,他非常激动,当场给我出难题。他说,你能不能现场给我画一个我手持‘冰墩墩’的速写?当然,我满足了他的愿望。”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冰墩墩”身上散发的气质,具有更深层的意义和价值。曹雪在采访时也坦言:“‘冰墩墩’的使命,可能从冬奥会延伸得更远。”
北京冬奥会&【特稿】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冰墩墩”带给我们的启示
文章插图

“冰墩墩”活跃在奥运村(央广网发 图源网络)
自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世界的沟通在减少,人和人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全世界都需要弥合关系。
“恰逢此时,中国成功举办了这届冬奥会,这是短时间难以取代的平台,而‘冰墩墩’就诞生于这个平台,无形中承载了我们所需要的那份温暖。”
国际奥委会奥运会部主任克里斯托夫·杜比曾评价:“‘冰墩墩’必须是我的收藏品,也将是全世界所有孩子都要拥有的收藏品。”
事实上,可爱的“冰墩墩”早已凭借独特的气质,冲破了年龄的圈层、国家的圈层、体育的圈层,治愈着不同肤色、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也传递着中国举办冬奥会向世界释出的强烈善意。
想象力源自何处?
在北京冬奥会赛场内外,憨态可掬、充满科技感的“冰墩墩”,吸引了一大批粉丝。
人们惊叹于小小的吉祥物,竟有如此的感染力,但背后却是跨越地域、跨越时空的想象力,赋予了它强大的生命力。
北京冬奥会&【特稿】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冰墩墩”带给我们的启示
文章插图

一堆可爱的“冰墩墩”(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 北京冬奥会&【特稿】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冰墩墩”带给我们的启示】这份想象力来自于何处?紧密协作的团队、开放包容的土壤、高速发展的时代,三者缺一不可。
在采访过程中,曹雪反复强调,未来很多设计项目可能都不是传统的,需要不同类型设计师的配合。这次“冰墩墩”能够设计成功,正是发挥了集体智慧的结晶。
“日本动漫产业十分发达,连日本采访人员都惊讶为什么你们会把细节处理得这么好!从每个角度看,眼睛、鼻子、嘴巴的距离都是完美的。”
对此,曹雪解释,团队成员在设计过程中,把平面的二维草图放到电脑上,生成三维图像,再360°去调整冰墩墩。“尤其是鼻子,太高了像狗或者狗熊,太短了又像兔子,一个简简单单的大熊猫,它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段都要经得起锤炼。”
作为“冰墩墩”设计团队的负责人,曹雪在广州工作生活了20多年,“敢为天下先”的城市底色早已融入了他的创作思维。
从2017年的广州城市形象标识,到2019年的亚洲美食节吉祥物和读懂中国·广州国际会议的视觉体系,再到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曹雪领衔的广美团队每一次的设计作品,都与广州开放包容的气质同向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