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稀里糊涂的诗家语 读懂岑参这首诗才能明白怎样欣赏古诗( 二 )
文章插图
三、明朝诗评家的评价>《唐诗归》是明朝钟惺、谭元春合编的唐诗选本,在这部书里写了这么一段话:>(谭元春说):不曰家信而曰‘山有信’,便是下六句杜陵叟寄来信矣,针线如此。末四语就将杜陵叟寄来信写在自己别诗中,人不知,以为岑公自道也。‘忆汝’‘汝’字,指杜陵叟谓岑公也。粗心人看不出,以为‘汝’指弟耳。八句似只将杜陵叟来信掷与弟看,起身便去,自己归家,与别弟等语,俱未说出,俱说出矣。如此而后谓之诗,如此看诗,而后谓之真诗人。”(谭元春说),搞不懂的人,会误以为后面四句是岑参自己说的话,特别是‘忆汝’的‘汝’字,是指杜陵叟失黏岑参,而不是岑参思念自己的弟弟。这八句诗看上去就像岑参把杜陵叟的信扔给自己的弟弟就回终南山了。与弟弟告别的词语并没有说出,都在言外之情了。(谭元春说),这样作诗才是诗,才是真诗人。钟惺又跟着抬轿子,说:>此诗千年来惟作者与谭子知之,因思真诗传世,良是危事,反复注疏,见学究身而为说法,非惟开示后人,亦以深悯作者。钟惺说,岑参这首诗千百年来只有我的好友谭元春才看得懂,所以说真正的诗传世太难了,需要专家来抽丝剥茧的讲清楚,后人才理解。从另一方面说,作者也值得怜悯,因为没有知音也是挺遗憾的一件事。
文章插图
四、诗家语 省略、跳跃、婉转、言外之意>岑参这首诗常被作为诗家语的范例,有这几个特别要注意的地方:其一,语言精炼,挺复杂的一件事,被诗人用40个字跳跃着说完了。这种跳跃式的逻辑结构与今天的散文手法完全不同。第一句是站在作者的角度:昨日山有信;第二句是信中的内容,跳跃到了家人的角度:祗今耕种时。第三句还是家人的口吻:遥传杜陵叟。第四句往后都是杜陵叟的口吻了:怪我还山迟。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棋。东溪忆汝处,闲卧对鸬鹚。其二,语意婉转有言外之意,例如不说家里人催归“耕种”,反而用杜陵叟的名义来催归,估计这个老人有一定的威望。而家里人未必真得希望岑参回去继续和杜陵叟下棋饮酒,希望岑参回自己家多做一些事情是本意。而岑参只写了一句“祗今耕种时”,其他六句都是写杜陵叟,从内容的表达上并不均衡。我们看五七律时,颔联和颈联往往分别照映第一句和第二句,而岑参的第二句成了烂尾楼,没有下文了。岑参整首诗从第三句开始写信中的杜陵叟,也许杜陵叟有些威望,诗人借以提高身价。或者杜陵叟就是普普通通的无名隐士,但是通过描写他而构造的意境充满了美感,提高了这首诗品味。
文章插图
?结束语>诗家语的特点当然不仅仅在于以上几点,不过这种述者角度的转换,也常常变化为作者处于不同时空的转变,读者的思维如果跟不上就很容易看糊涂。例如宋朝词人周邦彦的这首《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楼阁淡春姿。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门外燕飞迟。而今丽日明金屋,春色在桃枝。不似当时,小桥冲雨,幽恨两人知。上阕都是诗人回忆当年的情形,下阕前两句是眼前语,后面又陷入了回忆。这种跳跃省略了转换时的说明介绍,如同电影中没有画外音的镜头切换。当然好的导演切换时不但更好地表现主题,还会让观众和读者看懂。不太优秀的导演,可能就剪辑得混乱不堪,把观众搞得云里雾里,然后说这一届观众不行....@老街味道同样写他乡遇故知 王绩用了120字却王维只用20个字算诗人相得 如我与君稀 苏东坡与他的约誓敌不过一句诗谶李商隐一弦一柱思华年出律吗?思是平还是仄?新旧韵如何避免混用
- 就业&兰州“直播带岗”觅人才流量 引求职者“在线下单”
- 花芽&玉兰花芽,要“脱帽”了,向春天致敬
- 张平&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张平出席“2022年庆新春中华文化之夜暨上海博物馆之夜”晚会
- 共青团&《大美山东·墨染》:济南千佛山篇
- 普查&文物守护者|李芳: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女馆长的芳华之路
- 千古名言&弟子上课时睡大觉,孔子吐口而出骂了一句脏话,如今却成千古名言
- 佛印和尚&王安石出了一个上联,苏轼至死都没想出下联,却被一落魄秀才对出
- 金庸先生&老顽童周伯通为什么只对小龙女好?原因很简单,杨过知晓却没点破
- 杨过&射雕:她深爱欧阳锋,为欧阳锋生下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嫁给杨过
- 个展&凯斯·哈林首次大型中国个展即将亮相遇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