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人$豪放词人刘辰翁,用深婉的文字写下一首《虞美人》,读来让人动容( 二 )
虞美人·用李后主韵梅梢腊尽春归了。毕竟春寒少。乱山残烛雪和风。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年光老去才情在。唯有华风改。醉中幸自不曾愁。谁唱春花秋叶泪偷流。
开篇两句“梅梢腊尽春归了。毕竟春寒少”,写明了时序。腊梅入冬开花,花开之日多是瑞雪飞扬,所以人们多在雪后去欣赏腊梅,一睹腊梅在雪中开放的风采,所以人们也将腊梅称作雪梅。腊梅花入冬初放,冬尽而结实,伴着冬天,故又名冬梅,“踏雪寻梅”说的就是雪中寻梅、赏梅的情景。
文章插图
从刘辰翁开篇两句所描述的情景来看,枝头的梅花已然过了开花期,表明时节已是寒冬即将过去,春天即将来临的时候。这时候的天气很不稳定,时暖时寒,但是词人认为再怎么样,春寒要比冬寒好啊。
从开篇自然、从容、淡定的笔调中,我们似乎可以感知到在冬去春来的时刻,词人的心情也是轻松舒畅的。或许是词人经历了漫长的严冬后,内心也是极其渴望春天的一抹暖阳的吧。
但是从接下来的两句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到词人并没有因为即将到来的春天而感到格外喜悦,这是为什么呢?
先看词义,“乱山残烛雪和风”,乱山,是词人居住的周围环境,写出周遭环境。残烛,昏暗的灯光,映照词人居住的室内环境。雪和风,又是居室之外的天气状况。
文章插图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这样的凄冷画面:屋外风雪交加,皑皑白雪已经山林点缀成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当视线回到词人的居所内的时候,冷清的居所内只有一支快要燃尽的蜡烛,昏暗的烛光成了居所内唯一的暖色调。这与居所内的其他色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接下来的一句“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大意是说,即使是这样凄冷的居住环境,已经要比当年在飘零寓居时的居所条件要好一点了。虽然此时风雪交加,室内冷冷清清,但至少词人还有一个容身之所,当年可是连一个像样的容身之所都没有。
这句话隐含着怎样的信息呢?原来这与词人的人生际遇是有关的。刘辰翁生活在宋、元之际,入元后,刘辰翁选择了归隐山林的生活,他定居于须溪之畔,并自号“须溪先生”。一开始的生活,肯定是很清苦的,因为一切都得从头再来。所以结合刘辰翁的这段经历,就不难看出,词中所蕴含的信息。
文章插图
前文已经谈及刘辰翁向前代词人学习,用“和韵”的方式创作的事实。刘辰翁在隐居初期,曾用辛弃疾的《青玉案》一词的原韵写过一首词,词中有“今夜上元何处度。乱山茅屋,寒炉败壁,渔火青荧处”的词句。
这几句大意是说:今夜的元宵节在哪里度过才好呢?身处连山茅屋之中,面对着寒冷的炉灶破败的墙壁,只能观赏那青荧的渔火了。
这首词中,刘辰翁通过、叙写回忆昔日临安城元宵节的热闹景象,表达了沦落天涯,飘零寓居的凄惨和愁绪。这里有必要对刘辰翁的词风稍作补充,正好可以与这首《虞美人》互相照应。
文章插图
刘辰翁的词属于豪放风格,受苏东坡、辛弃疾的影响很深,与苏、辛词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词作中往往表现出一种英雄失路的悲壮感情。这首《青玉案》拙朴无华,词意凄婉,情调深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雪堂$苏轼离别黄州时写下一首词,词人不写离别却道出了一个永恒的主题,词作读来引人深思
- 苏轼$宋代毫无名气的词人朱服,一生只留下一首词,却深得苏轼喜欢
- 名家$奇丑词人写下不朽名篇,道尽爱情和人生,引来25位名家向它致敬
- 唐诗宋词$仅次于李清照的女词人,一首幽怨的闺怨诗词写出“断肠芳草远”
- 芦花@芦苇摇浪花,昼若飘絮夜似雪海醉了词人诗家,有欢欣也有愁情天涯
- 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一百六十字,十二句,几乎句句用典却浑然天成
- 大鹏&李清照唯一的一首豪放词, 绝非一般女性能写出!
- 张九龄&宰相张九龄很惊艳的一首诗,送同事出城当官,最后10字豪放又浪漫
- 雄浑&彭德怀元帅的手札真惊艳,雄浑豪放,碑帖功夫深厚,洒脱大气
- 婉约词@晏殊《蝶恋花》乃婉约词极品,豪放词宗苏轼也作一首,可与之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