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欲尽复未尽 , 二十四番花信风” , 小寒至谷雨期间经历的八个节气 , 为二十四候 , 每候五天 , 各有对应一种花期的“信风”——“风应花期 , 其来有信” 。 二十四种被信风催开的花 , 以梅花居首 , 楝花居末 。 清代嘉庆初年东阁大学士董诰与其父、乾隆年间礼部尚书董邦达均以清廉著称 , “父子历事三朝 , 未尝增置一亩之田、一椽之屋” 。 董诰擅长绘画 , 有《二十四番花信风图》册页存世 。 画中“大寒三候”页描绘的是这一节气的信风对应的“山矾花” , 一丛枝头开满玲珑白花的山矾半掩在太湖石后 , 柔而不弱 , 清而不寒 , 呈现出一派淡雅的风韵 。 画上题有一首七绝:“婆娑幽客涵光泽 , 玉蕊团圞蕴素馨 。 婀娜轻盈倚文石 , 梅兄清韵结忘形 。 ”虽然山矾所对应的节气在冬天 , 但这种花其实是在春季盛开 , 只是古人认为它的花信风在大寒出现 。
山矾是一种常绿灌木 , 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地区 , “山野丛生甚多 , 而花繁香馥” 。 “山矾”之名为黄庭坚所取:“江南野中有一种小白花 , 木高数尺 , 春开极香 , 野人号为郑花 。 王荆公尝欲求此花栽 , 欲作诗而陋其名 , 予请名曰山矾 。 野人采郑花叶以染黄 , 不借矾而成色 , 故名山矾 。 ”说明在宋代之前 , 人们叫它“郑花” 。 这一名字同样来自于它的叶子能做染料的特点 , 因为山矾叶染出的黄色与柘树染出的黄色相近 , 被称为“柘花” , “荆俗讹柘为郑 , 而江南又讹郑为玚也” , 所以又被称为“郑花”“玚花” 。 杨万里在诗中戏称 , “君不见郑花不得半山句 , 却参鲁直称门生” , 将山矾列为黄庭坚(字鲁直)门下弟子辈 。 和大名鼎鼎的梅花、水仙相比 , 山矾花的知名度相对较低 , 但古人却经常将它们并列 , 黄庭坚在咏水仙诗中写道:“含香体素欲倾城 , 山矾是弟梅是兄 。 ”自此梅花和山矾又成了兄弟的代称 。 董诰的诗里便用了“梅兄”的典故 , 龚自珍在《己亥杂诗》里有“黄梅淡冶山矾靓”之句 , 不是真的描写这两种花卉 , 而是以黄梅(即蜡梅)、山矾代指自己的两个儿子龚橙、龚陶 。
山矾叶不仅能用来染黄色 , 古人将它烧成灰后还能用来染另一种颜色 , “染紫为黝 , 不借矾而成” 。 《宋史·舆服志》记载 , “皇亲与内臣所衣紫 , 皆再入为黝色 , 后士庶浸相效 , 言者以为奇袤之服” , 可见当时的“黝色”是在紫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 , 成为独特色调的紫黑色 。 这是由于山矾叶中含有铝元素 , 在染色过程中能够起到媒染剂的作用 , 帮助固色不褪 。 在福建的一些地区 , 山矾还可以用来加工豆腐 , 也和它的叶片中含铝有关 。 将山矾枝叶用热水浸泡后 , 浸提液就能用于豆腐的“点卤”凝固环节 , 和卤水、石膏点豆腐原理相同 。 由于山矾叶片中含有一定的糖分 , 入口酸涩中带有回甜 , 有的地方也将它晒干泡茶 。 据说将山矾叶夹在书中 , 还有防蠹虫的效果 。
【郑花|山矾花落春风起】“青云叶底雪花繁 , 只与田家插髻鬟”“傍路依山到处生 , 只因樵牧惯相轻” , 朴实的山矾尽管有“春风第一花”之誉 , 但由于移植后不易存活 , 不常作为文人雅士的观赏之花 , 更多地是由平民百姓发挥它的实用价值 。 明代开国大臣刘基有称赞它的诗句:“山矾直而劲 , 野处似隐逸 。 ”古人往往以山矾寄托淡泊名利、自甘寂寞之情 。
- 吴用&梁山上最让人失望的4个人,登场时被吹得很强,实战却是三流水平
- 武功$武松的功夫到底有多强?梁山好汉能打过他的,估计只有这四人了
- 中山|什么时候可以消极怠工?
- 射雕英雄传#独孤求败到底是谁?天山童姥传授虚竹武功时,给出了答案
- 教头#梁山征辽首战, 两对手堪比五虎将, 八十万禁军教头颜面尽失!
- 共青团&《大美山东·墨染》:济南千佛山篇
- 民警|高考712分的人大女学霸,为何沦为山村农妇,生6个孩子成低保户?
- 戏曲!山东打出“组合拳”破解艺术创作“剧本荒”
- 晴光$渔人诗词19首:但解青山和绿水,轻舟短棹作渔夫
- 新思路#南山老人提醒我:做人再有本事,也要对这四件事守口如瓶,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