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百亿元电影市场起波澜 高票价该由谁背锅?( 三 )


按照这个比例粗略计算 , 如果消费者在万达电影院花费100元购买一张《熊出没·重返地球》的电影票 , 那么 , 其中约50.32元归万达电影 , 而该片背后的制片、发行方合计收入约为37.96元 。
作为参与今年春节档电影投资的上市公司 , 2月7日晚间 , 华录百纳、欢瑞世纪相继披露收入情况 。 欢瑞世纪表示 , 公司全资子公司是《熊出没·重返地球》的联合出品方 。 截至2月6日24时 , 该影片上映6日累计票房收入超过5.62亿元 , 欢瑞世纪将获得该影片的营业收入(目前为票房收入)约750万元 。
“2022年电影行业存在机遇 , 过去两年受疫情影响 , 很多影片没有及时上映 , 同时从需求端来看 , 影院观影包含社交属性 , 市场需求是无法替代的 。 ”欢瑞世纪董秘王泽佳向《证券日报》采访人员表示 , “未来公司参与电影产业的模式将更加多样化 。 ”
“从分账比例可以看出 , 一直以来院线在产业链中占据更强的话语权 。 但从春节期间传递出的信息来看 , 权利主导者正在发生变化 。 ”一位资深制片人对采访人员表示 , “对比北美市场 , 好莱坞的制片公司更强势 , 此前迪士尼曾要求影院上交65%的票房收入 , 这将是中国电影市场走向的一个参照 。 ”
春节档百元票价是常态?
在供给量提升、市场需求(观影人次)没有显著提高的背景下 , 为何电影票价越来越贵?
一位券商分析师告诉采访人员 , 一方面 , 2018年以来影视行业税务政策收紧资本撤退 , 企业融资难 , 因此导致项目减少 , 业绩承压 , 产业链各方不得不提高单张票价以维持总票房增幅;另一方面 , 过去低票价时代并不健康 , 是资本“注水”后的产物 , 无法反应中国电影市场的本来面貌 , 如今票价回归正常水平 , 市场正在加速出清 。
往前回溯 , 中国电影总票房实现跨越式发展 , 离不开互联网购票平台的兴起 。 2005年 , 国内第一家售票网站“网票网”诞生 , 随后 , 格瓦拉、猫眼(原美团电影)、微影时代、淘票票等相继入局 , 用最原始的手段抢夺电影票务市场份额 , 以真金白银补贴用户 , 俗称“票补” 。
头部票务网站在票补大战中不断扩张 , 直至2017年 , 猫眼与微影时代合并 , 电影票务市场格局初定 。
彼时 , 春节期间的电影票价最低可至5元 。 票补大战进入高潮后 , 常规9.9元的电影票价也推动中国电影观影人次猛增 。 2017年 , 全国银幕总数50776块 , 是2021年的60% , 但全年观影人次高达16.24亿 , 比2021年多出4.57亿 。 当年 , 电影市场票补超20亿元 , 其中票务平台投入约8亿元 , 片方投入约12亿元 。
【票价|百亿元电影市场起波澜 高票价该由谁背锅?】而随着2018年“限补令”出台 , 线上票补成为历史 。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 如今电影票价越来越高 , 是市场回归合理的表现 , 未来电影票售价将更加细化 。 例如 , 同一影厅根据观影感受不同 , 将座位分成不同价格 , 中间座位售价高 , 两边位置售价低 。 ”在上述分析师看来 , 未来春节期间百元票价将是常态 。